发布时间:2015-05-10 08:15 我要投稿
作为俄罗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式,除了隆重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还有何其他意义?俄空军司令为何亲自驾机接受检阅?中国三军仪仗队为何要伴着《喀秋莎》的旋律走过红场?带着这些问题,华商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著名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及前总参谋部上校岳刚。
为何大规模展示新型武器?
秀“肌肉”卖军火
此次阅兵如此声势浩大,除了隆重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外,是否还有其他现实意义?
宋忠平说,任何阅兵都有一定指向性,此次红场阅兵一方面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防止纳粹主义、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表明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是俄罗斯的义务。另一方面,在当前乌克兰危机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举行如此大规模阅兵确实有“秀肌肉”的成分,特别是此次展示了众多先进武器装备,其中一些还引领了世界武器发展潮流,这会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心理威慑,使其重新审视俄罗斯的军事实力。
此外,作为世界第二大军火商,俄罗斯也希望将此次阅兵办成武器的秀场与卖场,帮助其巩固既有市场,开辟新市场,促进其武器出口,拿到新订单。
俄空军司令为何亲驾战机?
这种情况不多见 更能鼓舞士气
在空军阅兵阶段,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俄罗斯空军旗舰—改进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图-160M。驾驶这架战机的是56岁的俄罗斯空军司令维克多·邦达列夫上将。宋忠平说,空军司令驾机飞越阅兵现场的情况不多见。不过,俄罗斯的许多高级指挥员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上来的,具备很强的实战能力。此次阅兵结束后,普京接见了各个方阵的指挥人员,他们都是各部队特别是功勋部队的高级军官,具有丰富经验,由他们带领部队,能对士气鼓舞带来很大的帮助。
俄女兵为啥戴大白花?
出席重大礼仪活动时才佩戴
俄罗斯女兵方阵此次首次亮相红场阅兵,她们的装扮除了英姿飒爽外,还有着独特之处,那就是在每个人梳理得一丝不乱的发髻后,都扎着一朵白色纱制花朵,大小有整个头那么大。据说,这是俄女兵出席重大礼仪活动时才佩戴的。2010年5月8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活动时,就曾在现场被这种头花吸引,并被摄影师拍了下来。
中国方阵为何要用《喀秋莎》?
旋律动人适合走齐步、踢正步
昨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身穿最新的14式礼宾服,手持95式突击步枪,随着前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走过莫斯科红场。此前,有关选歌问题曾引发网友热议,为什么选择《喀秋莎》?
《喀秋莎》这首歌创作于1939年,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岳刚表示,他个人推测,之所以选择《喀秋莎》有两方面的考量:首先,这是二战时期苏联经典歌曲,既有勇敢战斗保卫祖国的情感,又描绘了美好纯粹的爱情,非常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其次,和其他苏联歌曲相比,《喀秋莎》节奏明快,其旋律更适合走齐步、踢正步。“不过,《喀秋莎》节奏较快,三军仪仗队队员平时训练通常每分钟行进112步,为了跟上这首歌的节奏,队员步伐速度需要提高到每分钟116步。虽然难度加大了,但队员在严格训练下还是很快适应了节奏,现场效果也是非常完美的。”
华商报记者 刘苗
《媒体揭秘:中国方阵为何要用《喀秋莎》》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hqsy/16860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