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08 15:34 我要投稿
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世界知名超导专家郗小星遭逮捕,21日出庭,美司法部指控他向中国提供美国企业的超导技术“秘密”,以换取“名利双收的职位”。美联社说,一旦所涉罪名成立,郗小星面临至多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
据了解,与司法部前两天公布的张浩案相似,郗小星案也是早早“备案起诉”,调查人员援引私人邮件获得“证据”,把原本是郗教授与那家美国企业的民事纠纷变成了美国政府起诉的刑事案件,而“泄密受益者”的矛头指向中国。
事关超导技术
郗小星21日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费城东区联邦法院出庭聆讯,受到“通信欺诈”、“协助和教唆犯罪”等多项罪名指控,稍后以10万美元保释。美联社记者22日致电郗小星位于费城郊区的家,接电话的人表示无法置评。
郗小星长期从事氧化物和镚化物薄膜的材料物理研究,是二镚化镁超导薄膜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旅美多年后,他加入美国国籍。
美司法部起诉书显示,2002年至2003年前后,郗小星利用学术休假,与一家美国企业合作时,得以接触到一种给二镚化镁超导薄膜制备领域带来革命性发展的设备;2004年,他利用美国国防部提供的研究资助,寻求向那家美国企业购买一台这种设备,对方起初没有同意,但在2006年1月前后同意郗小星使用,为期12个月,郗小星则签署协议书,承诺仅用于测试目的,不会向第三方复制、出售、转让或以其他方式散布这台设备,也不会对这台设备施以“逆向工程”。
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女发言人帕特丽夏·哈特曼说:“2006年1月,郗小星获得这个装置12个月的使用权,仅供研究。根据他与这家公司签署的协议,不得将其销售、转卖或复制给第三方。”检察官称,但他随后违规通过在中国的博士后学生用电子邮件向中国输送了这一技术。
协议书强调,那家企业向郗小星提供这台设备,并不构成它的“商业化”,而只是用于“测试目的”。起诉书和宾州联邦检察官办公室没有提及这种设备到底叫什么。
暂不清楚起诉书所说设备是否就是用于制造大电流二镚化镁超导薄膜材料,也不清楚郗小星与那家起诉书没有提及名称的美国企业在这方面到底是什么合作关系。
2002年9月,郗小星和同事在《自然材料》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制成大电流二镚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先前,研究人员发现二镚化镁在超高温条件下具有超导性,而郗小星和同事成功用二镚化镁制成高质量薄膜材料,不仅表面平坦,还可以载送每平方厘米1000万安培的大电流。当时还是副教授的郗小星告诉媒体记者,这一新材料工艺有望投入实际运用,比如用于制造新型微波器件。
被指“协助中国”
不过,美司法部起诉书的重点不是与超导技术相关设备,而是郗小星“多次复制、出售、转让、散布或以其他方式分享这台设备及其技术”或“未遂”,由他本人直接进行或得到“他指导的、来自中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协助,受益者则是“位于中国的第三方、包括一些政府实体”,目的是帮助这些中方实体在超导技术领先世界。
起诉书指称,郗小星大约在2002年加入中国政府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4年至2012年前后,郗小星策划并实施从那家美国企业骗取技术的“阴谋”,向中方实体提供技术并协助它们进一步发掘和使用这种技术,为他本人和中方实体牟取“经济利益”。
美方检察官援引他们截获的电子邮件指称,郗小星还提出帮助中方实体建造一座世界水平的超导薄膜实验室。起诉书称,作为交换,郗小星反复寻求在中国获得一些“名利双收的职位”。
记者查询互联网发现,郗小星曾受聘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2月出现在教育部发布2005年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选公示名单中。
郗小星1987年在北京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加入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后获任终身教授,2007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09年进入天普大学科技学院物理系任教。
天普大学发言人雷·本茨内尔在一份声明说,鉴于郗小星需要集中精力应对诉讼,校方已经任命一名物理系代理主任,但郗小星作为天普大学教师的身份没有变化。
[新闻延伸]
涉华学者案件,本周连曝三起
据新华社报道 本周,美国司法部以向中国输送美国企业敏感技术的相似理由,先是以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将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内的6名中国学者送上被告席,而后又以“欺诈罪”等控告华裔物理学家郗小星。不知从何时起,华裔教授或中国教授频频被美国司法部门贴上“间谍”的标签,似乎一下子成了美国的“高危群体”,而美国司法部门对他们“涉案”情节的描述几乎都出自同一脚本。
知名物理学家真有罪吗?
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郗小星21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东区联邦法院出庭,受到司法部欺诈等四项罪名指控,交1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释。
郗小星,美国公民,是世界超导领域知名专家。关于涉及的美国企业以及“敏感技术”,美国检方没有透露太多信息。按照检察官的说法,2002年,郗小星利用公休期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这家公司研发出一种使用二硼化镁的超导薄膜装置,这被称作超导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研究人员解释说,二硼化镁能在高温环境下导电,而郗小星帮助研发了这项技术所需的高质量薄膜。检察官称,早在2002年之前,郗小星就参与了中国政府的一项科技创新项目。从2004年开始,郗小星从美国国防部申请经费购买上述装置用于研究。
美方指控称,郗小星违规通过在中国的博士后学生用电子邮件向中国输送技术。郗小星最高将面临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相关资料显示,郗小星2009年加入天普大学,此前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职教授。他198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
私人电邮为何“透明”
就在本周,华裔水文专家陈霞芬冤案在美国华界、亚裔圈引发强烈不满。这起美国司法部高调介入的所谓“间谍”案,最后被证实是司法部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
陈霞芬去年回国探亲返美不久后被捕。美国司法部当时称,陈霞芬从美国军方国家大坝统计系统数据库下载敏感文件,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等8项罪名。司法部去年对陈霞芬提起多项罪名指控。但今年3月,距案件开庭仅几天,检方突然撤诉,没作任何解释。美国国会22名议员本月21日联名签署一封致司法部长洛蕾塔·林奇的公开信,要求司法部回答种族歧视心态是否在这一冤案中扮演某种角色,要求司法部解释,在对待联邦政府华裔乃至亚裔雇员时是否受到种族或祖籍国因素影响。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无论是郗小星、陈霞芬,还是张浩,美国司法部在对他们所涉案情中均提及其电子邮件的内容,但却没有说明美国司法调查人员如何获得他们的私人邮件。那么这些邮件是怎么来的?不用斯诺登告诉你,你懂的!一位身处美国硅谷的知情人士说,只要使用基于美国服务器的邮箱提供商,美国政府获取邮件内容“轻而易举”,“电子邮箱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回顾这些案件,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有关部门在涉华问题上过于神经敏感,惯于小题大做,捕风捉影,将普普通通的个人知识产权纠纷等,刻意拔高成商业“间谍”行为。这种针对中国学者和华裔学者“麦卡锡主义”式的举动其实反映了美国国内某些人的“心魔”,这种做法无疑给中美两国各领域正常的交流人为设置了障碍。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些人放下“心魔”,多做一些有益有利的事!
《美国华裔专家被指泄密遭起诉 私人邮件被截获》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hqsy/22015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