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四师七十三团小城镇新貌。 王新平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哪?面积有多大?”初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可是,许多兵团人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
秉承红色基因,兵团人“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所属14个师、8个城市、176个团场,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可以说,兵团就“镶嵌”在新疆大地上。
60年来,广大兵团干部职工积极创新自身发展方式,维稳戍边实力稳步增强,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孕育经济新动力
初秋,《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塔里木
河南岸的兵团第一师十三团,棉田、枣园一眼望不到边。十三团党委书记、政委汤建军说,国庆节一过,棉花就开始大规模采摘了,届时几十台大型采棉机同时作业,场面非常壮观。
农业是兵团发展之基,一直领跑新疆乃至全国。2014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棉花产量163.6万吨,占全国26.5%。在稳定棉粮生产的基础上,兵团农业一直在转型。“今年,我们加快从以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进一步调优经济结构。”汤建军说。
令人欣喜的是,兵团农业保持优势的同时,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去年兵团实现生产总值173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4∶45∶31,第一产业占比最小。
60年前,兵团人白手起家,建设了42个厂矿,结束了新疆没有工业的历史。60年后,兵团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农牧机械等支柱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新型工业化成为发展主导力量。
“今年兵团开展了服务业促进年活动。”兵团发改委副主任乔永新说,今后将重点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行业引入新业态,在科教文卫、人力资源开发、
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戈壁滩上建新城
一曲悠扬动听的《草原之夜》,让可克达拉家喻户晓。在这首歌曲唱响46年时,可克达拉已变身为一座新城。今年4月12日,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年轻的城市。
从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一代代兵团人发扬“南泥湾”精神,创造了人进沙退、戈壁变绿洲、荒原变城镇的奇迹,建设了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铁门关、双河和可克达拉8座城市,以及6个建制镇,100多个非建制小城镇。
在天山南北,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的兵团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兵团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60多万,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48%增加到2014年的64%,年均增加3.2%。
“城镇化是抓手,是集聚产业、吸纳人才、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载体。”十三师党委书记、政委黄志刚认为,通过推动城镇化,加速实现了传统经济形态向现代经济形态转型。
走进十三师火箭农场,马路宽敞笔直、居民楼整齐划一,超市商店、
餐饮饭店等商业设施齐全。虽名为农场,却分明是一座新城。农场党委书记、政委赵来疆说,在推进城镇化方面,火箭农场正从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向经营城市转变。
兵地融合拓新路
9月19日,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奠基开工。这个保税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兵团十二师三坪农场区域。乌鲁木齐市和兵团第十二师将共同组建管委会,将保税区建成创新型新区和兵地融合示范先行先试区。
这是乌鲁木齐与十二师推进兵地融合的最新成果。十二师大部环绕于乌鲁木齐市南面、西面和北面,具有土地资源优势,致力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乌鲁木齐则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其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政策、体制和服务优势,但受制于发展空间瓶颈。近年来,双方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激发出发展新活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工业园位于新疆首府近郊,虽然由十二师建设和管理,但入驻企业可享受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政策。园区党工委书记吕治中说,“我们主动融入乌鲁木齐发展规划,从对接中寻找新动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推进兵地融合,如今已成为自治区和兵团及各地、师的共识。二师铁门关市党委书记黄金忠说,二师始终把工作放在全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在园区共建、生态保护、干部交流等方面与地方构建了长效机制,实现了互利共赢。(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
作者:乔文汇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创新领航铸辉煌(图)》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255864.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