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带上传感器完整地欣赏舞台剧,剩下的事情交给科学家就可以了。” 在提到即将开始的首次剧场传感实验时,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王真峥博士这样告诉《第一
财经日报》记者。
11月18日~2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中心(CWI)联手打造的国内第一次剧场传感实验,将在上海进行五场高科技的生物传感技术全程观测,并记录志愿者观看演出时的体感反应。
CWI的王晨博士负责此次传感实验项目,她告诉本报记者,
测试主要是在舞台剧《战马》中文版观众的无名指和食指部位粘贴皮电传感器,以此测试受众的唤醒度,这类传感器体积不大,不会过分影响观众体验。
所谓皮电反应,是指人体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脑唤醒、警觉水平的间接指标。
王晨博士表示,采集后的数据主要用于分析观众对舞台剧的关注程度和个体化差异,将以性别、年龄、专业性、职业背景、是否首次观看舞台剧等作为分析的不同维度。
此次实验共公开招募150名志愿者:其中包括30名6~10岁的儿童、120名成人。测试分为5场,11月18日的首次实验,将有30名志愿者作为首批受测对象参与其中。通过实验,获取
戏剧表演中的观众反应数据,分析观众的真实观剧体验,进而分析个性化差异。
由于本次《战马》剧场传感实验,是剧场与科技的“跨界”实验,且在国内尚属首次,同时还要涉及与荷兰、英美等研究团队不同层次的合作,各自的技术特点和要求均不尽相同,相关方面做了较长期的准备。经过多次磨合,实验所需的条件与环境均已达预期。
据悉,新华网研究组跟踪《战马》(中文版)项目长达两年,他们看中其符合实验的重复性、现场性和经典型,适合做跨
文化和未来开展互动性测试的研究。而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剧目的制作方和艺术创作机构,有着非常明确的需求。“我们很想了解观众的反馈,他们喜欢哪段戏、哪个场面,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艺术本身是个体的表达,我们去了解观众,正是对个体感受的尊重。”《战马》中文版执行制作人李琮洲说。
王晨博士表示,该系统将可广泛应用于用户体验、节目与
新闻、广告效果评测、关注度提醒、艺术实验、自闭症治疗、儿童情商发育研究等诸多领域,在英国已经有过成功的实验与分析。
此次实验报告的综合结果将在12月份公布,参与的志愿者也将得到其专属的观剧体验报告。想要了解更多,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国内首次剧场传感实验将进行(组图)》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275366.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