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06 06:55 我要投稿
“现阶段,中国要是没了体校,竞技体育便会垮塌。”郭建军的观点得到罗超毅的证实,即便人才寥寥,但多年来代表体操项目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90%以上都来自以体校为核心的三级训练网,而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现在强调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并不意味着对竞技体育的放弃,虽然人们对金牌产生了审美疲劳,但如果有一天下滑明显,民众同样很难接受。”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体校境况持续尴尬,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依然有现实基础。
可体校的颓势“并非说句话就能扳回来的”,张瑞林认为,要想真正让体校盘活存量,改革势在必行,“如果不能保证学生今后从事其他职业具有一定社会竞争力,体校依然堪危。”长期以来,体校所遭受的诟病多与其“封闭”的性质有关,因此,郭建军强调,巩固现有体校,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保证存量的基础上,鼓励体校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主张开放式办学”,比如,场地、训练资源对社会开放,“体校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自身优势,可利用现有优势服务广大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更多人培养体育兴趣,从中再发现体育苗子。”
这样的改革思路,上海体育局副局长郭蓓解读为“体校应当变为体育少年宫”,“以往,体校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在校的500个学生,但现在要树立面向5000个人的概念,先打开门让更多人进来。”但面向社会之前,解决体校学生与优质教育资源的衔接更为关键,“现在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上学,由教练来适应‘菜单式训练’。”换言之,就是由学生为训练“服务”转变为训练为学生“服务”,毕竟,在体校毕业后真正能进入一线队的人仅有9.8%,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郭蓓强调“体校生第一身份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
体教结合,在罗超毅看来,应当发展为教体融合,而最终“青少年体育应当依托百花齐放的协会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但目前的青少年体育工作,体教结合势在必行。而194所上了“消除”名单的自办文化教育体校,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像体校“开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绊脚石。
本报长沙2月4日电
《中国体校发展困境:学生缺乏基础教育和职业保护(2)》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shwx/12474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