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0 11:58 我要投稿
河南省地震局局长王合领结合河南省震情形势介绍河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思路
座谈会现场
映象网讯(记者 王韶卿 文/图)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5月5日,河南省地震局举行媒体开放日,河南省地震局局长王合领结合河南省震情形势,河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思路、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河南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向映象网记者进行了介绍。
宁可千年百年无大震,不可一日不防失职责
据王合领介绍,河南省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具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全省全部国土均处于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其中7度以上高烈度区涉及全部18个省辖市,总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2%,在中、东部20省中排名第六。8度区涉及6个省辖市,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18个省辖市政府所在城市中有11个位于7度区、3个位于8度区。
王合领说,河南周边强震频发。河南周边多次发生7级以上强震,给河南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本省地震。造成河南死亡人数最多和烈度最高的地震均来自邻省。并且地震成灾风险较大,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房屋基本不设防,小震大灾时有发生。而且,由于多年未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政府、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地震灾害风险。
“在公众心目中,对待震情的认识有误区,认为多年不地震,就不会发生地震。小概率性,复发周期长。防震减灾与其他灾害不同,必须立足长远,宁可千年百年无大震,不可一日不防失职责。”王合领说。
立足本土,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河南省是地震工作起步比较早的省份,十年来,认真汲取汶川地震经验教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立足河南省情震情,大力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全省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坚持国家、省、市县台网及专业台网“四网联动”,大力加强地震台网建设,台站数量翻番,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地震速报时间从以前的30分钟缩短至2-3分钟。
地震灾害防御基础不断夯实,坚持“点面结合”,推进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全省地震构造探查。全省18个省辖市,有10个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成果正逐步应用于全省城乡建设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全省首幅大比例尺地震构造填图。
地震应急救援准备更加充分,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并重,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基本建成技术先进的省、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了强有力的应急救援力量。
面临困难问题不容忽视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的确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科技支撑不力,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全球性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破解地震预报难题是地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职业梦想。”王合领说,“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不足,河南省大面积位于黄土覆盖区,地震构造掩埋在地下几百上千米的深处,其位置、活动性、危险性尚未探查清楚;业务能力不强,监测能力不足,市县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人员严重匮乏;防御能力不足,地上不太清楚,地上不够结实,公众不太明白,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局面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和社会参与不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快地震科学现代化建设,做到备豫不虞
王合领介绍,防震减灾工作面临很多科学难题。实现地震短临预报,不仅是公众的期望,也是地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职业梦想。地震科技工作者,要瞄准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对接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
认真总结多年经验,紧紧围绕减灾目标,转化科技成果,围绕减灾目标,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业务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加快业务体系升级转型,通过推进地震业务标准化、信息化,促进地震业务体系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掘防震减灾技术产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品,促进地震服务能力现代化。完善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规范地震系统运行管理,全面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工作职责,通过地震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促进地震行业治理现代化。
加强社会引导,防震减灾,人人有责。最好的减灾措施是震前预防;最有效的救援是自救互救。而这些都需要全民参与。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民众不仅要知道地震是什么?地震来了怎么办?更要了解减灾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形成一系列措施,备豫不虞,防患于未然。
《“汶川地震十周年·我与汶川共奋进”⑥河南省地震局:将加快地震科学现代化建设》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dxw/73766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