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7 14:0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穿黄工程隧洞盾构施工中。余培松摄
运行中的穿黄工程。本报记者王铮摄
建设中的平顶山西暗渠。余培松摄
运行中的平顶山西暗渠。本报记者王铮摄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本报记者周岩森张海涛
2017年春天,雄安新区的伟大构想横空出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兴奋和希冀中,也有这样的疑问,雄安新区地处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水资源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人们不由想起了中华民族的另一个伟大构想——南水北调工程。
跨越时空,两个伟大构想其实已经邂逅:今年4月,雄安新区所涉及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全部实现调引丹江水。
伟大的构想成就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标注伟大的时代。
过去五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攻坚冲刺到如期通水,从盼水望水到效益日显,一代伟人的雄奇构想终于变为现实,神州大地书写了一部治水新史诗。
今天,纵贯三千里的新水脉豪迈地流淌在世界的东方,托举起古老大地一个个崭新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回眸,为这项千秋伟业交出的优异成绩单喝彩。
算算资源账北送“西湖”700个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但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我国是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全国水资源量的八成集中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20世纪后北方水资源短缺局面日益严重。
“河南人均水资源量约400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严重缺水地区。”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处长郭贵明介绍。北京的情况更甚,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0立方米左右,比沙漠国家以色列还低。
著名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
随着2013年、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相继通水,水资源配置的新系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水资源不匹配的难题。
截至6月9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输水100亿立方米,相当于从南方向北方搬运了700个西湖。其中中线工程输水近80亿立方米,使18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雄安新区所涉及的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全用上了丹江水,受水城市保定还置换出水源补给白洋淀,间接为雄安新区提供水资源支撑。未来这一支撑作用将更明显。
此外,有了水资源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战略步伐将更加坚实。
算算经济账年增产值近1000亿元
郑州航空港区和卫辉市均严重缺水,富士康和百威啤酒落子两地时,林林总总的选择因素中都有这一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将有效破解当地水资源困局。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绿色生命线,也是一条黄金新水脉,受水区经济发展受益颇多。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测算,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至少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
水源极度短缺的郑州航空港区年受水量达9400万立方米,完全可以支撑其中期发展,对中原外向型经济引领更加有力。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期间对水源区和沿线地区加大治污环保力度,投资数百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受水区使用南水后,置换出的其他地表水源反哺农业,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在我省,南水北调工程肩负着115.4万亩农田灌溉的任务。
在北京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淅川县的无公害蔬菜,已在北京卖出了好价钱,这是京豫对口协作结出的硕果。
北京与我省实施对口协作以来,2014-2016年共支持水源地县(市)对口协作资金7.5亿元,实施249个对口协作项目,设立了总规模3.6亿元的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产业投资基金,一大批水质保护、产业发展等项目已建成投用。
算算民生账惠及人口5300万
去年8月邓州市因故暂停供丹江水,改为备用水源,群众纷纷打电话到自来水公司询问。近日记者再赴南阳采访,在新野县又听到了类似的故事。
一条新水脉,正带给无数人甘甜的舌尖体验,为市井巷陌的寻常日子增添韵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我省加快配套工程建设,扩大供水能力,确保工程平稳运行,供水效益不断提升。”省南水北调办主任刘正才说。
截至今年5月31日,全省累计有31个口门及7个退水闸开闸分水,供水27.23亿立方米,约占中线工程供水总量的37%。河南受水区包括南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周口11个省辖市及邓州市、滑县2个省直管县(市),去年年底已实现了规划受水区通水全覆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5300万人,其中我省受益人口达到1800万。
郑州市过去水源短缺,夏季用水高峰期供水保障不足。如今,每天约110万立方米的丹江水流向千家万户,人们不再因水而忧。“俺这里是山区,以前靠雨窖或是到外边买水,家家户户都有拉水车。”禹州市神垕镇杨岭村村民赵仁义说,通水后神垕镇受益人口已近10万。
采访中,丹江水“不结垢”、“口感好”是群众普遍的反映。丹江水的甘甜口感源于水质保护的不懈努力。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丹江水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标准。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品茶饮水时的细微感受,成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的最好写照。
算算生态账20多座城市地下水回升
今年4月,许昌市刚刚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长期“干渴”的许昌如今河畅湖清,水韵悠悠。
记者在许昌市南水北调办找到了变化的重要原因。许昌年均分配丹江水2.26亿立方米,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状况大为改观,实施了水系连通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郑州、新乡等受水区也在加快生态水系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两年多来,不仅经济社会效益逐渐凸显,生态效益也与日俱增,美丽河南建设加快步伐。
清丰县处于豫北地区最大的地下水漏斗中心,已无可供大规模开采的地下水源,且地下水仍以每年0.5米的速度下降。
这是我省地下水状况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许多地区为维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陷入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的怪圈。其中,省内南水北调受水区超采总量为5.73亿立方米,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为各受水区压采地下水提供了条件。随着一口口深水井封停“下岗”,我省许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出现了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状况。目前,全省20多座城市地下水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郑州市回升2.02米,许昌市回升2.6米。
水生态环境在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林业生态也在变化。为保护干渠水质,我省开展了总干渠两岸生态带建设,总长度约631公里,面积23万亩。目前建设任务已完成超九成,中原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绿色长廊。
算算精神账
筑成1座巍峨丰碑
伟大的工程蕴含着伟大的精神,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把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镌刻在巍巍太行。今天,三千里长
渠不仅为我们留下一座伟大工程,更筑成一座精神丰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专家学者将南水北调精神总结提炼为“负责、务实、求精、创新”。在我省的实践中,还蕴含其他一些精神内涵——
舍小家、顾大局的牺牲精神,有移民牺牲,有建设者的牺牲;淡名利、重责任的奉献精神,相关工作者做出极大奉献;不唯书、只唯实的创新精神,南水北调许多技术问题堪称世界级难题,不创新难以克服;手挽手、肩并肩的协作精神,繁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协作。此外,还有重进度、保质量的担当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的拼搏精神等。
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近期出版了讲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著作《命脉》。他希望,由一个个人的牺牲奉献凝结成的南水北调精神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6月的一天下午,当记者再次来到陶岔渠首工程,一渠清水从闸门奔涌而出,踏上远赴京津的征程。眼前的景象,为“上善若水”这句话做着最生动的注解。
水质保护篇
一渠清水的承诺
□本报记者张海涛
从丹江口水库穿山越河调水入京,成败在水质。我省是核心水源地,全力以赴抓好水质保护工作,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2003年以来,我省在水源区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000多家,在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否决了600多个存在污染风险的拟建项目。水源区的每个县(市)、乡镇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土地全部流转,由农业公司统一种植软籽石榴,耕作方式生态环保。
像张河村一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面源污染战役已在水源区各市县持续多年,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探索实现水清民富的双赢目标。
为保护水质,我省在总干渠两侧共划定水源保护区面积3054.43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203.1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2851.26平方公里。
我省还开展了干渠两岸生态带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为一条绿色长廊。
在连续四次《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考核中,我省均拔得头筹。丹江水水质如今长期稳定在II类标准,许多指标已达到Ⅰ类标准。
移民篇
“郑生”老家在淅川
□本报记者张海涛
李郑生是新郑市郭店镇新李营村的孩子,他的老家在淅川县上集镇,2010年搬迁后在新家出生,父母就给他取名“郑生”。
和本地通婚的已有一二十个,在新郑出生的孩子日渐增多。用村支书李新华的话说,现在算是真正扎下根了。
老家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新村子紧邻城区、工业区,村民打工方便,几乎人人有事干。土地集中流转给农业公司,后期扶持资金入股休闲农业公司。搬迁前村里没有买小车的,现在购买汽车的村民已有150多户。
新李营村是过去几年我省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启动后,16.54万淅川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泣别故土,远徙他乡,河南实现了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庄严承诺。
搬迁任务完成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旧问题交织、矛盾纠纷丛生的移民村,要扎根生长,急需政府和社会帮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后期帮扶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我省在移民村推进“强村富民”战略,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移民村从动荡快速走向稳定,开启了致富新道路。
新的梦想正在新家园里萌芽生长,短短数年间,他乡已成故乡。①1
工程建设篇
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战场,许多专家称:河南成则中线成!
我省干渠最长,干渠占全线的57%,超过了河北段和北京段的总长度。难度最大。我省干渠工程中各种交叉建筑物密集,渠首大坝、大型隧洞、渡槽、桥梁、倒虹吸等1254座,平均每公里达到1.7座。此外,开工最晚,而主体工程完工时间都是2013年年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广大建设者克难攻坚、全力以赴,河南731公里干渠建设不断提速。
2013年12月25日,河南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为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通水后,我省及时将工作重心由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变,确保工程平稳运行。同时,加快配套工程扫尾工作和受水水厂建设,受水地区不断增多。
难点工程
1.穿黄工程
历史
在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施工中,穿黄工程是国内盾构领域在高地下水,充满泥沙、淤泥等复合沉积地层中的第一次穿越,是国内第一条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穿黄工程先后攻克了7项在国内外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今天
“通水以来,穿黄工程稳定运行,逐步发挥效益,已累计向北方送水约55亿立方米(穿黄工程以南受水区已大量受水)。”6月9日,穿黄工程管理处处长韦国虎对记者说。
现在,每天约1000万立方米丹江水通过穿黄工程北送,相当于每天搬运一座中型水库。
“通水后,一次墨尔本大学学生来穿黄工程参观,他们的感受首先都是震撼。”韦国虎回忆。他参与了穿黄工程建设,现在又成为一名管理者。在他眼里,穿黄工程就像自己培养的孩子,满怀感情,更充满自豪。
2.平顶山西暗渠
历史
平顶山西暗渠工程穿越焦柳铁路,号称“亚洲第一顶”。
工程主要有两大难,一是在繁忙的焦柳铁路上施工。焦柳铁路每天有260多列列车运行,平均行车间隔7分钟。首先要在铁路上将铁轨架空,施工只能抓住零星的间隔时间。二是双层顶进施工。工程采用上下两层顶进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丝毫偏差。
今天
蓝天白云下,丹江水静静流淌,穿越暗渠后继续北行,暗渠上方就是焦柳铁路,时而传来一声汽笛。
流动的列车与流动的渠水,如今各行其道,互不相扰。记者在现场粗略统计了一下,不到5分钟,就有一辆火车经过,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抢时间施工的难度。
平顶山西暗渠现在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丰管理处辖区。管理处主任工程师张晓亮说,通水后进入运行期,保证工程平稳运行责任重大。工程每天有专人巡查,暗渠的闸门要定期启动检查,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①1(本报记者张海涛)
人物故事
大国工程中的“省队”队长
□本报记者张海涛
回忆火热建设岁月,陈建国、符运友有着相似的感觉: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能参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种荣幸。
陈建国是省水利一局职工,曾任方城六标项目经理。符运友是省水利二局职工,曾任潮河四标项目经理。
符运友告诉记者,南水北调是千秋伟业、超级工程,是水利建设者难得的机遇,他对这样的机会十分珍视。当时参建单位既有央企也有省内企业,“我们‘省队’与‘国家队’同台竞技,心里攒着劲要把活干好。”
两个“省队”队长都充满激情,带领各自的队伍,在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超级工地上大显身手。
方城六标渠段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大。为加快工程进度,陈建国不等不靠、积极创新。
一段近1公里长的渠道,里面全是十几米厚的淤泥,开挖十分困难。陈建国与同事商量后,把一块块厚钢板焊起来,挖掘机开到钢板上,使得淤泥开挖顺利进行。
在几年工程建设中,处处快人一步,已成为潮河四标的重要标签。潮河四标多次获得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和省南水北调办组织的劳动竞赛奖。
对家人,两人都满怀亏欠。
当时,陈建国父亲已70多岁,母亲去世后,父亲没人照顾,身体每况愈下。为不耽误工程建设又能照顾父亲,他索性将父亲接到工地居住,书写了一段带父修渠的感人故事。
符运友家在郑州,虽然离工地不远,但他经常是一两个月回家一次。
2013年暑假,家人在武汉不慎受伤,要做手术。当时正是施工关键期,符运友头天下午赶到武汉,第二天一大早又出现在工地上。
“参建国家大型工程,工期紧压力大,但回头看看收获更大,现在不管碰到啥工程咱都有底气。”符运友笑言。①1
大事记
2012年11月28日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2013年12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主体工程完工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2014年12月1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正式通水
2015年5月18日省南水北调办与受水区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南水北调办签订协议,明确供水水量、供水价格等
2015年12月12日通水一周年,河南累计受水8.74亿立方米
2016年10月11日《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和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公布
2016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两周年,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送水59.66亿立方米,向河南供水22.05亿立方米
2016年12月14日我省规划中的丹江水受水区全部通水
《【砥砺奋进的五年】新水脉托举新梦想》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63040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