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新闻频道 > 经济观察 >

【砥砺奋进的五年】颍河源头夜访贫困户

[摘要]本报记者 董林 王延辉 在伏牛山下颍河的发源地,有一个回汉群众交错居住的村落——登封市石道乡西窑村。 6月14日晚,驱车行驶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不远处,蜿蜒的灯光像一条玉带,把夜幕中的山村装扮得分外明亮。 “咱们走的这条路是新修的水泥路,路灯也都...

  本报记者 董林 王延辉

  在伏牛山下颍河的发源地,有一个回汉群众交错居住的村落——登封市石道乡西窑村。

  6月14日晚,驱车行驶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不远处,蜿蜒的灯光像一条玉带,把夜幕中的山村装扮得分外明亮。

  “咱们走的这条路是新修的水泥路,路灯也都是太阳能的,如今的西窑路畅灯明、村容整洁,去年底已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登封市委宣传部驻西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雪霞介绍起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

  西窑村地处登封偏远山区,石厚土薄。全村共有333户、1595口人,大部分群众靠传统种植、养殖维持生计。“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去年底脱贫22户,今年又精准识别4户,现在贫困户还有7户。”在村两委大院的脱贫攻坚办公室里,张雪霞从文件柜里抽出一个个贫困户档案夹,里面整齐地码放着精准扶贫明白卡、脱贫帮扶计划等项资料。

  与不少贫困村相似,在西窑村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了大头。史谦和一家便是其中一例。

  史谦和今年63岁,家住在村口。“谦和,俺们来看您了。”村党支部书记曹兰英是个大嗓门,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史老汉家。院里黑漆漆的,只听到有人在忙活着喂牛,停了片刻,一位老汉出来招呼,把我们往屋里让。

  贫困的发生是动态的,灾难有时来得猝不及防。围坐下来,史老汉讲起了一家的遭遇:他长期患有重症慢性病,属于半劳动力;儿媳前几年做过开颅手术,除了能做饭之外,其他什么活儿也干不了,两个孙女正在上小学;原本做建筑工养家糊口的儿子去年突发精神分裂症,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到处举债看病,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这是去年新盖的房子,只拉起了整体框架,还没来得及粉刷装饰,家里就突发变故……”曹兰英插话道。

  不过,国家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让史老汉一家看到了希望。“村里为俺家办理了重症慢性病医保卡、残疾证、低保、教育扶贫补助等,帮助俺们走出困境。”史老汉颇为激动地说。

  “动真情、用真劲、扶真贫,就是用‘绣花’的功夫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扶贫政策的红利。”置身脱贫攻坚一线,张雪霞感触很深。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史老汉是养牛能手,曹兰英在一旁出起主意来:乡政府决定发展养牛产业,西窑村水草丰茂,村里会积极帮助他参与政府组织的贴息养牛致富项目,助力持续增收。

  张雪霞在一旁也满怀憧憬地说,未来,西窑村还将逐步化山区劣势为优势,丘陵坡地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临近水源和公路的耕地改种蔬菜,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订单养殖;挖掘整理西窑村隐士文化资源,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

  西窑村是颍水之源,有隐士湖的湖光山色,有富有回族特色的风味美食,有原生态无污染的粮食果蔬……沉醉在未来幸福美好的前景中,史老汉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走出史老汉家,对面是落成不久的村文化广场,路灯投射出明亮的光芒。村口颍河水叮咚流淌,史老汉家的两个孙女和村里的孩童在广场上追逐嬉戏,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这笑声回荡在宁静山村的夜空中,回荡在人们期盼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心田里。


《【砥砺奋进的五年】颍河源头夜访贫困户》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630404.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