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22 09:5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郭晨 文/图
桌上是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各种记录本,甚至还有手工装订的本子。红色本子的塑料皮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沾满油渍发黑的黄色牛皮纸本子;还有一本封面极具上世纪80年代特色,唐国强还是小鲜肉的样子……昨天上午,记者在佳田大厦22楼亿龙广告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看到摊在桌上的一本本颇有年代感的日记时,被震撼到了。
这家公司的文案总监杜光松提来一个大袋子,打开后首先闻到的是一股霉味,记者数了数这些摊在桌上的日记本,共有50本(如下图)。然而,杜光松只是向晚报报料这些老物件,却并非这些日记的主人。
这些日记出自一位名叫邢心宽的老人之手,这是他60年来记下的生活、工作记录,几乎囊括了他的一生。
农家走出的法院院长
邢心宽,1929年生于郏县茨芭镇祁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勤奋好学的他初小毕业,在当年的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1948年被乡亲们推举当了村委会主席。他注重学习,努力工作,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法官、县法院院长。
在这些日记中,记者找到了他的第一本日记,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他用红笔整整齐齐地写了几行大字:“祝你今后注意:说话要谦逊,有事要商量,动作要迅速,工作要细致,态度要和蔼,思想要端正。”落款时间是1956年10月1日。这一年,邢心宽27岁,在许昌地委审干办公室工作。
1958年正月初一,邢心宽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1958年的第一天,也是我正式记日记的头一天。这篇日记是我历史的头一天,它标志着我的思想从今天起开始走新的生活,就是决心改造自己的思想,把思想逐渐改造成勤学习、勤记日记,也就是改变以前懒的性子。”这个时候,邢心宽已经在许昌中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员。1981年,他从民事庭庭长的位置上调回家乡郏县,担任郏县人民法院院长。
邢心宽是个有心人,每天繁忙工作之后,他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翻开这些日记,发现每本都记得密密麻麻,里面记录着各式各样的内容,有工作纪事、散文随笔、事件安排、思想感悟等。
邢心宽记日记不仅是对工作、生活的回顾总结,还能帮助他断案。据老人的儿子邢国义回忆,有一次邢心宽审理一个疑难案件,当事人说那天夜里月亮很明,邢心宽回去翻看自己当天的日记,日记中记录的当天是雨天,不应该有月亮。为了进一步巩固证据,他又专门找到气象部门,查阅那天的天气,证实当天确实与他日记所记一致。他以此为突破口,最终使案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
那么大家肯定要问,这些日记是如何到杜光松手中的呢?
原来,为了让邢心宽的晚年生活更充实,同时也对老人的一生进行总结回顾,使子孙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老人的儿女们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在亿龙广告公司董事长许凌云的帮助下,去年底由公司文案总监杜光松执笔,开始撰写老人的回忆录。
杜光松说:“第一次去郏县采访老人,他的孩子就把这些日记给我了,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有看不懂的字还要与邢老交流。经过认真梳理,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夜以继日地写作。”不久前,这本关于邢心宽的传记《法苑人生——邢心宽法官生涯》终于印刷面世了,书中不少素材就来源于他的日记。
杜光松说,去年12月,他见到邢心宽老人时,老人已经87岁,但思路清晰。老人退休后,依然闲不下来,给群众写诉状、打官司,继续发挥余热,乐此不疲。邢老说,能够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解决一些难题,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遗憾的是,邢心宽刚刚于7月2日去世。邢心宽的女婿王荣昌说,在老人去世前一周,孩子们把样书拿给老人看,他非常开心,谁来看望他,他都要拿出来让人看看。“目前这本书印刷了1000册,准备送给老爷子以前的同事,还有亲戚朋友。”王荣昌说,“最重要的是要留给子孙,这是岳父一生的经验总结,是给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从中得到启发。”
这本书的执笔人杜光松感触颇深:“我从邢老身上感受到了五个字,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他从上班以来,一直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当了几十年法官,调解处理的案件非常多,但是他手上没有一个冤假错案。”
就在邢老的传记面世之际,杜光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心宽有福》:始终不忘初心,淡泊明志为民。一生慎独研几,至善敬业乐群。家书良言万金,亘古流传励人。
《郏县88岁老法官去世 工作60年记下几十本日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47420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