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新闻频道 > 民生在线 >

清明时节祭祀追思 家风习俗宜代代相传

[摘要]清明节前夕,我回了趟老家,随同父母、叔伯、兄弟、侄子等人祭祖和扫墓,以缅怀对先人的追思之情,回想一年之中,能与这些亲人见上一面,聊聊童年趣事,捞捞家常工作,莫过于春节与清明节。然而,在这其间,发现祭祀的队伍中少了十几个伯伯、叔叔的家人,一...

  清明节前夕,我回了趟老家,随同父母、叔伯、兄弟、侄子等人祭祖和扫墓,以缅怀对先人的追思之情,回想一年之中,能与这些亲人见上一面,聊聊童年趣事,捞捞家常工作,莫过于春节与清明节。然而,在这其间,发现祭祀的队伍中少了十几个伯伯、叔叔的家人,一问家人才知,原来近几年来,他们几户家庭信仰了基督教,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本无可厚非,可这些家风习俗的变化,却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清明时节祭祀追思的家风习俗,体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厚重历史

  从2008年开始,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宝节假日,距今已有10年了,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对增强民族认同、增进社会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文化基因,已融入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血脉,这是一个节日祭扫先人、革命先烈,体现了后人孝老爱亲、珍视亲情、崇德向善的家风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先人、感怀历史、爱国爱家的传统美德。

  纵观世界文明史,其他的文明纵有辉煌一时,然已如过日烟云,只能教科书或历史遗迹中寻找,唯有中华文明的历史一脉相传,绵延至今,仍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离不开世代相传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家风习俗,也离不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文化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关乎传统习俗的“礼仪之争”,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300多年前,一场关于祭祖、祭孔是不是偶像崇拜的“礼仪之争”,在东西方之间展开了较量,在1700年,康熙皇帝介入了“礼仪之争”,声明祭祖、祭孔是中国传统习俗,不属于宗教活动,后来,罗马教皇于1720年被迫让步,同意中国信徒举行非宗教性的中国礼仪。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基督教新教教会还存在这个问题,对此国内有的宗教人士认为,祭祖实际上是慎终追远的问题,拜偶像可以说“灵不灵”,祭祖岂能说“灵不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治国理念,“祀”的形式是习风习俗的道德教化,本质是感怀历史的文化传承,2014年2月27日,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在尊重公民信仰自由的同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教规教义、礼仪制度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家风习俗的扬弃、社会风尚的改良、国家结构的治理,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在倡导文明、环保、节俭过节的同时,莫让世代相传的家风习俗从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昆仑神)


《清明时节祭祀追思 家风习俗宜代代相传》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76523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清明时节寄哀思,缅怀先烈立丰碑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