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6 10:49 我要投稿
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为全国人民描绘出新时代幸福民生大画卷。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映象网通过记录四十年中,四十个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物,特别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报道,用笔尖和镜头讲述他们的砥砺深耕,默默付出。
记者 王韶卿 文/图
“汴绣对于我来说,是一生所要坚持的事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活越来越好,而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要继续传承下去,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但是传统匠心工艺却不能丢。”开封汴绣非遗传承人李素娜接受映象网记者采访时说。
从北宋至今,汴绣传承了八百余年。“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用这样一句话来描绘汴绣。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2006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0日,映象网记者来到李素娜汴绣作坊汴绣轩,她正在自己的工作室一针一线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
历史悠久,传承800余年传统手工艺
“距今有800余年的北宋,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可以说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李素娜介绍说,“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切磋技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
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百姓制作刺绣以生活用品为主,而宫廷绣以装饰品为主。”李素娜介绍说。
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刺绣业也随宋室南迁,大批优秀工匠被带到了南方,现在苏绣、蜀绣等手工刺绣也受到咱们影响,后来结合当地风俗,有一定演变。咱们汴绣讲究古朴典雅,而南方刺绣色调明快、艳丽,这都和他们生活习惯和当地风俗有关。”李素娜说。
“刺绣需要的主要工具有绣绷、绣架、绣凳,绣布采用绸缎,绣线则采用蚕丝线,从古延续至今,从未改变。”李素娜说,“为了不同的作品为了体现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工艺,通常会把一根丝线劈成若干丝,甚至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样绣出的人物头发、衣裳和动物的毛发才能更加活灵活现。”
从画画学起,坚持汴绣二十余年
“九八年我开始学习画画,后来进入开封汴绣厂工作,师从王素花老师,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汴绣,这一绣就是二十年。”李素娜说,“上班后,我就听说,在国庆十周年前夕,我的老师王素花和工友们经过100多天夜以继日的苦干共同绣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绣品,并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陈列在人民大会堂,老师还赴京参加了国庆10周年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我很是羡慕,从那个时起,我更加坚定信心,把汴绣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我学习刺绣清明上河图时,老师都是用一针一线手把手教出来的,每一片瓦、每一波水纹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画画的都知道,有光影的存在,绣出来颜色也要不同,要做到忠于原品。以针代笔,以线代墨,不管是人脸,还是衣服,不能差分毫。”李素娜介绍说,“一扇瓦就有七种颜色搭配,过度色要把握老练。如果搭配不好,就会出现浅一块深一块的状态,老师就会严厉批评,然后再一点点拆掉重新来过。老师时常教导我: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我们要认真对待,不得有一点马虎。”
“现在市面上出现有机绣,机绣则比较死板,破坏整体美感,并且机器掌握不好力度,没办法使用天然蚕丝线,不像手工绣颜色搭配比较灵活,比较均匀,手工绣才是汴绣应该存在的方式,不管时间多久,我都会坚持手工刺绣,这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手艺。”李素娜说。
新时代,汴绣迎来了新发展
解放初期,绣品主要以刺绣日用品和刺绣欣赏品为主,为了继承宋代闺绣这一传统工艺,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汴绣合作组,1958年第一家汴绣国有企业----开封汴绣厂正式成立。通过对河南民间刺绣及末绣工艺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使汴绣在纪承末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技巧和艺术效果都达到了新的水准。
1997年至1998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退离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更广泛地参与到汴绣市场的竞争中去,使汴绣的发展再次掀起高潮,由三家发展到二三十家,其产品销售也遍及到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国家礼品广为赠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促进对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了巨大贡献。2007年元月,开封汴绣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汴绣也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后,汴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大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注精神文化的需求,汴绣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汴绣不仅作为艺术品,而且融入到服装等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李素娜谈到近几年的发展时告诉记者,“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与国际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文化也走向了世界,汴绣对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有很多外国人找到我学习汴绣,我很开心去把中国文化教给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让世界了解汴绣。”
“苏绣猫咪,湘绣狮虎,蜀绣游鱼,粤绣鸟禽,汴绣人物最传神。”当代的汴绣,与其说是针法和线的劳作,不如说是汴绣人智慧和毅力的结晶,是艺术集大成的珍品。
“新时代,汴绣也要发展,我要让汴绣走进百姓家,现在创新了很多刺绣新品,不仅仅有装饰画可以摆放在家里,我还设计些手包、眼镜盒、扇子、靠枕等物件,不仅价格便宜、随身携带方便而且古朴典雅,深受大家喜爱。”李素娜说,“不仅如此,我还设计出蜘蛛侠立体汴绣,深受年轻人喜爱。去年,我结合淮阳泥泥狗,设计出泥泥狗刺绣,让非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被倪宝诚老师收藏。”
“我的年纪大了,我也希望汴绣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也走进大学校园,参加非物质文化宣讲,与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等大学取得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假期邀请他们走进汴绣制作课堂,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让好的手艺后继有人。也是希望他们发散思维,创新刺绣,让汴绣吸收新时代元素,创新发展。”
汴绣帮助到困难的人,点燃他们生活的希望
在洛阳孟津县,有一个残疾女孩,住在一个山沟里,家里特别困难,一颗核桃树是全家最值钱的东西。“了解到她的具体情况后,我觉得汴绣很适合她。我走路几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她的家里,接她学习刺绣。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她回到家乡,在镇里摆个小摊,做些刺绣活、给村民缝补衣服,已经有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李素娜说。
不仅是这一个女孩,李素娜还教授十几个残疾人刺绣手艺,给他们买布买线,手把手教授制作工艺,并且帮助他们销售,一个月一两千元的收入让这些残疾人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们需要汴绣,他们一丝不苟的精神也感动着我,能够帮助他们,我也特别开心。”李素娜说。
“汴绣是河南传统文化,在外的华人特别喜欢咱们的汴绣,也常常作为礼物赠予外国友人,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李素娜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初心就是本心,我曾经学习了汴绣,我就会一直坚守匠心精神,精益求精,在传统中不断创新,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传统手艺得以延续。”
《【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③李素娜:用一针一线,传承好汴绣八百余年手工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dxw/75839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