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1版)新增资金从哪里来?采取了哪些切切实实引进资金的举措?居民热买理财产品的巨资为何不进股市?半年后沪港通的3000亿资金能不能为A股“解渴”?有什么办法能使股市既扩容指数又涨?
在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前,无视股市发展的阶段,仅为解决新股排队的“堰塞湖”、尽快搞注册制而重启IPO,试图在一两年内就完成600多家排队新股的发行上市,仍然是扩容大跃进观念在作祟,最终必然会因股市继续走熊挫伤
投资者,使之对经济前景失望,阻碍国资改革进程,混合所有制搞不下去,市场再度陷入危机而被迫叫停新股。
2、必须尽快扭转“13年股市涨幅为负”的局面。
记得这些年管理层曾经在2800多点、2500多点、2200多点三次做出停发新股的决定。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今在2000多点的时候,却要恢复扩容了!
2000点是什么位置?13年前的 2000年年底收盘指数就是2073点,而今仍在2050点附近徘徊。中国股市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这13年中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且不说这13年的扩容大跃进早已使2000点指数贬值,更可况这13年中,GDP从8.9万亿—58.8万亿,增长6.54倍;人民币发行总量M2,从13.24万亿—113万亿,增长了8.53倍,然而,唯独中国股市涨幅竟然为负!这是在全世界都十分丢人的事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发生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长期经济危机的美国股市、欧洲各国股市和日本股市,早已收复了金融危机前的高点,并屡创历史新高。
正因为中国股市长期没有赚钱效应,而只有亏钱效应,所以近据媒体报道,这几年,有700多万股民挥泪斩仓,告别股市。
我认为,就像政府有政绩管理、企业有效益管理一样,股市管理层,不能仅有融资额管理,还应有市值管理(包括指数管理)。因为在“13年股市涨幅为负”的背后,流失的却是十多万亿的市值,尤其是国有资本市值,其数额远远大于融资额,这样的管理究竟算成功,还是失败?有没有部门对此进行过考核?
只有管理层把股市市值管理作为重要的政绩指标,才会精心维护市场的供求平衡,安排扩容节奏时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度和平衡度,才能真正消除市场的扩容恐惧症。
3.优先股改革应该从新股发行开始。
我最早向管理层提出的优先股建议,主要是为了消除市场“扩容恐惧症”。即在新股发行前,就改变一股独大,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权结构,将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压缩在30%之内,剩余股权转为不能流通的优先股,从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新的大小非没完没了
地产生并冲击市场的问题,市场对新股发行就不会再恐惧。
但是,现在管理层推出了优先股实施意见,却侧重于二级市场的再融资领域,而在一级市场新股发行领域,则是空白。于是,优先股被市场理解为利空。既然现在正进行的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提倡搞混合所有制,已经在努力消除一股独大的弊端,为什么对以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为主的新股,就不能通过优先股改革,来解决一股独大、分配不公、千军万马争上市求套现的弊端呢?
我相信,一旦管理层在新股发行时就搞优先股,那么,排队等上市的600多家企业,至少被吓退三分之一,留下的,才是真心搞实业的企业家。
4.新股扩容节奏应提前“安民告示”。
从上周五起,连续公布了5批、97家新股预披露名单,给人没完没了的感觉,令市场恐慌不已。
由于证监会对新股发审会何时开启含混其词,只说了“比预期的要晚”,而未给市场确定的预期,也没有很好地做解释工作,给大众的印象是,预披就意味着新股即将发行,遂造成了市场连跌11天。
对市场构成更大打击的,不是发新股,而是每季度、每年新股发行的数量和节奏。这从来是一个黑箱,具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资本市场最憎恨的就是不确定性。这样,投资者和场外新增资金就无法对近期和中期的供求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理性预期,生怕市场稍好,管理层就随意地加快扩容节奏,自己的入市资金被市场暴跌而一网打尽。
这一年多来,管理层在新股发行改革上可谓殚精竭虑,在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和信息的透明化方面,出了许多规章细则,为什么管理层自己不能在季度、年度的新股发行节奏上,也加强透明化,提前“安民告示”,让市场广大投资者都心中有数呢?
在我看来,据目前的市场资金状况、人气和对新股的承受心理,每季度发行上市50只新股,全年发行上市200只新股,是比较能让市场接受、可行的节奏,有望出现股市
健康稳定发展、一二级市场双赢的局面,股市的投融资功能得以发挥,从而为经济稳增长做贡献。
5.投资者也应学会在扩容中自我缩容。
前已有多文阐述了“开辟红色根据地”,此不赘。
《对消除“扩容恐惧症”的五点建议》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15134.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