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频道 > 经济观察 >

新塘南塘社区七旬老人制作南音乐器50多年

[摘要]本报记者_柯明娇 文图 本报讯 说到晋江市新塘街道南塘社区今年72岁的柯清睦老人,厝边们都知道—50多年来,他制作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等乐器,深受十里八乡及海内外南音爱好者的青睐。 爱好南音 自学“成材” 还未踏入柯清睦老人家的庭院内,老远就传...

  本报记者_柯明娇 文图

  本报讯 说到晋江市新塘街道南塘社区今年72岁的柯清睦老人,厝边们都知道—50多年来,他制作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等乐器,深受十里八乡及海内外南音爱好者的青睐。

  爱好南音 自学“成材”

  还未踏入柯清睦老人家的庭院内,老远就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弦声。走进里屋一看,原来柯老伯手中正把玩着一把二弦。厅堂的墙壁上,二弦、三弦、洞箫、品箫、琵琶等各种乐器琳琅满目,柜子里还有一些零星的乐器配件。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抛光机、磨砂机、锯饼、电钻等木作工具,案头上还有各种小工具,一排刚上过漆的琵琶正整齐地竖在墙上,这就是柯老伯的“乐器制作室”。

  “制作南音乐器看似简单,其实工艺精细繁琐,所需的工具就有上百种,制作一把精美的琵琶需要一个来月。”虽然如此,但柯老伯50多年来沉迷于南音乐器的制作,其实也是源于对南音的热爱。他9岁开始接触南音,之后跟随当时南音界着名的大师蔡友镖、蔡富昌学习,学成后经常受邀到海外的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演出;18岁,开始自己尝试着钻研制作乐器。

  “制作这类管弦乐器,不是只要有手艺、技术就可以了,还需精通乐理,熟悉力学、声学、美学等基本原理,且每一道制作工序都要极其严谨,才能保证乐器的音质。”柯老伯说,正因为如此,懂得制作南音乐器的人并不多,加上热爱,他就萌生了自己制作的想法。“当时哪里有师傅教啊!”柯老伯说,只能靠着自学,照葫芦画瓢、翻阅书籍、总结经验,一步步摸索过来。

  柯老伯介绍说,制作每样乐器都要经过选材、开模、定音位、刨光、油漆等一系列流程。其中选材最为关键,例如制作洞箫的成材竹,一定要有九节,俗称“十目九节、一节两孔”;而硬质杉木则是制作琵琶的最佳木料。

  写诗刻字小发明

  其乐无穷

  在柯老伯制作的每一把乐器上,都刻有几句生动的小诗,他说那是当下心境的写照。记者仔细一看,每一把乐器上的诗句还都没有重复。“友情半知半不知,弦管全识全不识。”“是非否非事难非,横理竖理人无理”……柯老伯随后又拿出一本册子,里面全是诗句的创作手稿,一首首类似诙谐幽默的打油诗让记者看了也忍俊不禁起来。通过柯老伯的口念出来,又似乎有那么一番哲理和意味。

  会写诗、会刻字,他还会发明。柯老伯制作的每一把箫,都跟别人不一样,尾部有两个特殊装置,用来存放箫膜和阿胶。“出外的时候,如果箫膜放在口袋里,薄薄的一层会被弄皱,怎么办?”柯老伯现场演示了一下,他将一把箫尾部的金属头旋开,里面有一个“暗室”,可以放下几张箫膜;再往上旋转,又出现了一个“暗室”,可以放下一块帖膜的阿胶。生活中,柯老伯也颇有创造精神,他将两个五粮液的酒瓶剪开,两个瓶口背对着黏在一起,就成了两面都可以装东西的茶叶盒,正反拿着都不会掉下来,柯老伯在里面放了十几袋的茶叶包。

  几十年来,柯老伯练就的精湛的制作技艺,不仅在泉州地区小有名气,还吸引了广东、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南音爱好者慕名前来定制。

  现在,身为泉州市南音社副社长的他,还经常受邀到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南音学会讲课。“现在的我很满足!”柯老伯说,能够整天跟这些乐器打交道,他很快乐。

  作者:_柯明娇 文图

豫都网微信

《新塘南塘社区七旬老人制作南音乐器50多年》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4907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