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_柯明娇 文图
本报讯 说到晋江市新塘街道南塘社区今年72岁的柯清睦老人,厝边们都知道—50多年来,他制作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等乐器,深受十里八乡及海内外南音爱好者的青睐。
爱好南音 自学“成材”
还未踏入柯清睦老人家的庭院内,老远就传来一阵阵悠扬的弦声。走进里屋一看,原来柯老伯手中正把玩着一把二弦。厅堂的墙壁上,二弦、三弦、洞箫、品箫、琵琶等各种乐器琳琅满目,柜子里还有一些零星的乐器配件。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抛光机、磨砂机、锯饼、电钻等木作工具,案头上还有各种小工具,一排刚上过漆的琵琶正整齐地竖在墙上,这就是柯老伯的“乐器制作室”。
“制作南
音乐器看似简单,其实工艺精细繁琐,所需的工具就有上百种,制作一把精美的琵琶需要一个来月。”虽然如此,但柯老伯50多年来沉迷于南音乐器的制作,其实也是源于对南音的热爱。他9岁开始接触南音,之后跟随当时南音界着名的大师蔡友镖、蔡富昌学习,学成后经常受邀到海外的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演出;18岁,开始自己尝试着钻研制作乐器。
“制作这类管弦乐器,不是只要有手艺、技术就可以了,还需精通乐理,熟悉力学、声学、美学等基本原理,且每一道制作工序都要极其严谨,才能保证乐器的音质。”柯老伯说,正因为如此,懂得制作南音乐器的人并不多,加上热爱,他就萌生了自己制作的想法。“当时哪里有师傅教啊!”柯老伯说,只能靠着自学,照葫芦画瓢、翻阅书籍、总结经验,一步步摸索过来。
柯老伯介绍说,制作每样乐器都要经过选材、开模、定音位、刨光、油漆等一系列流程。其中选材最为关键,例如制作洞箫的成材竹,一定要有九节,俗称“十目九节、一节两孔”;而硬质杉木则是制作琵琶的最佳木料。
写诗刻字小发明
其乐无穷
在柯老伯制作的每一把乐器上,都刻有几句生动的小诗,他说那是当下心境的写照。记者仔细一看,每一把乐器上的诗句还都没有重复。“友情半知半不知,弦管全识全不识。”“是非否非事难非,横理竖理人无理”……柯老伯随后又拿出一本册子,里面全是诗句的创作手稿,一首首类似诙谐
幽默的打油诗让记者看了也忍俊不禁起来。通过柯老伯的口念出来,又似乎有那么一番哲理和意味。
会写诗、会刻字,他还会发明。柯老伯制作的每一把箫,都跟别人不一样,尾部有两个特殊装置,用来存放箫膜和阿胶。“出外的时候,如果箫膜放在口袋里,薄薄的一层会被弄皱,怎么办?”柯老伯现场演示了一下,他将一把箫尾部的金属头旋开,里面有一个“暗室”,可以放下几张箫膜;再往上旋转,又出现了一个“暗室”,可以放下一块帖膜的阿胶。生活中,柯老伯也颇有创造精神,他将两个五粮液的酒瓶剪开,两个瓶口背对着黏在一起,就成了两面都可以装东西的茶叶盒,正反拿着都不会掉下来,柯老伯在里面放了十几袋的茶叶包。
几十年来,柯老伯练就的精湛的制作技艺,不仅在泉州地区小有名气,还吸引了广东、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的南音爱好者慕名前来定制。
现在,身为泉州市南音社副社长的他,还经常受邀到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南音学会讲课。“现在的我很满足!”柯老伯说,能够整天跟这些乐器打交道,他很快乐。
作者:_柯明娇 文图
《新塘南塘社区七旬老人制作南音乐器50多年》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jgc/49077.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