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30 13:49 我要投稿
丈夫在井下作业时,井上的妻子会时刻关注着井下,这是信任也是保障。
井下的工作很费体力,袁新云累得满头大汗。
孔桩井完成后,山峦之间很快会树立起高耸的桥桩,工程的进度就会大大加快。
核心提示|5年,在漫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5年,河南的交通建设成就非凡,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用铁轨画出“米”字,新郑机场建立覆盖全球的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名列前茅,绘就一幅翻天覆地的盛世图景。
在河南西部山区,被评为“最美高速”的尧栾西(尧山经栾川至西峡)高速公路正在打通天堑,它将串起豫西北伏牛山区,带动周边贫困山村脱贫致富,拉动当地产业发展,用交通带动群众脱贫。
耀眼的成绩,离不开一线劳动者的付出。他们把汗水洒向大地,修建一条条桥梁隧道。
在这金秋时节、历史时刻,记者赶赴劳动一线,真情记录劳动者的冀望期盼,悉心聆听心声伴奏的前进足音。
腾架深山的高速公路,离不开“夫妻桩”
尧栾西高速穿越伏牛山腹地,沿途风景如画,被誉为河南“最美高速”。它的桥隧占比达到六成多,受地形限制等原因,超八成的桥梁孔桩需要人工来挖。
中电建路桥集团郑西高速尧栾段5标的项目负责人范超杰说,尧栾西高速的绝大多数孔桩“悬”在半山腰,坡面陡场地窄,机械很难进去,而且,山体岩石的质地较硬,机械挖桩的效率远不如人工的效率。再者,如果用机械挖桩,会产生大量泥土,对白云山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于是,在这里,产生了一群“特殊组合”的劳动者。
一人在井下作业、一人在地上配合,井下人员的安全依赖地面的配合,两人需要极大的信任和默契。
于是,一个男人在深井中作业,一个女人在井口守望,这种夫妻搭档成为河南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特色。这种由夫妻二人共同挖建的孔桩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夫妻桩”。腾架在深山里的高速公路,离不开这些“夫妻桩”的一寸寸深挖。
9月21日,郁郁葱葱的白云山景区,嵩县车村镇的尧栾段5标的工地。四口孔桩正在作业。
孔桩俗称“井”。一口井旁,身穿工装、肤色黝黑的宁选存一只手扶着吊机,小心翼翼地向井下望去。她望着的是正在井下作业的丈夫袁新云。
井下,袁新云正在埋头清理爆破后留下的碎石渣。当把碎渣装满铁桶,他抬起头,看了一眼宁选存,妻子就便立即按下吊机开关,吊机将装满碎渣的铁桶吊起。
井上井下作业,夫妻一个眼神就能传达意思。天亮起作、日落而歇,三天时间也只挖了三米多深。
“这条高速公路修通后,山里的农产品就能随时运送出去,周边的景点就有更多人来游玩,村民们也能富起来。”袁新云说。
341对夫妻“撑起”云中高速
由于温度低,工作时向云桥夫妇都穿上了厚衣服。
整个尧栾西高速上有341对夫妻在山间辛勤劳作
他在井下时,她就是他的“卫士”
“来这里一个多月,已经挖了一口井。”宁选存指着对面一座山的半山腰处,那是他们三天前刚挖好的。30多米深的井,他们用了一个月。
宁选存说,挖到深处时,特别考验两个人的默契,她必须要时刻盯着井下,与丈夫的沟通必须时刻“在线”,同时还要盯好井周围的情况。这关乎袁新云的生命安全。
一个信号、一个眼神、一声吆喝、一个动作,是他们夫妻的交流方式。
他在井里用风镐打孔时,她要保证风管通风,否则风镐不能运行,地上的空气也送不下去。
他在清理石渣时,她要看着里面的情况、听着里面的动静,随时对来自井下的“信号”作出回应。
“要随时看着周围的石头,即便一个非常小的石子,掉到几十米的深井也会砸伤他。”宁选存说,这个时候,她就是他的“卫士”。
记者采访当天下午,袁新云停下手头工作,扒着软梯、背上系着安全绳慢慢往上攀爬。
袁新云出来后,阳光打在他脸上,瘦削的脸庞上沟壑清晰可见。因为长期在井下作业,他的皮肤并不像他妻子那样黝黑。
“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工作,中午吃完饭接着干,到下午五六点结束。”袁新云说,“每天都在打孔、挖土、出渣。”
这些工作让他每天在井里呆六七个小时,而他呆多久,他妻子就要在井口守多久。
袁新云所在班组的班长谢文锦在一旁讲着挖孔桩的流程:先用风镐打孔;爆破员实施爆破;通风排烟后,挖土出渣;最后用混凝土护壁凝固。
“打的孔有1米多深,一般打15个左右,得用两三个小时,排烟需要一两个小时,护壁需要两个小时,清理石渣需要三四个小时,整个循环下来需要一天时间。”谢文锦说,这一循环中,除了爆破和排烟时袁新云可以出来,其他时间都在井里作业。“累了就坐那歇一会儿,有时也上来歇个20分钟。”
今年43岁的袁新云和宁选存,已从事挖孔桩工作10多年。两人说,最难忘的就是,挖到有水的孔桩,出来后全身湿透了。
10年间,两人一直这样搭档着,一人低头挖孔,一人俯首凝望、默默配合,未有过争吵。
当问起为什么这样搭档时,袁新云只简单地说了三个字:“信得过。”
341对夫妻的4856个孔桩撑起一段山区高速
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夫妻,仅尧栾西高速尧栾段就有341对。
河南省尧栾西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安全部相关人士说,尧栾段有7个标,每个标都有几十对夫妻。他们要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挖下4856个孔桩,撑起河南山区高速公路的一个个桥梁。
9月22日上午,在尧栾段6标的一个工地,风镐打孔的声音从一口井里传上来。
向云桥正在12米深的井下作业。由于看不清井下的情况,他的妻子孙桃凤站在井口听着下面传来的声音。
看到记者来访,孙桃凤摇了摇连接在向云桥身上的安全绳,并吆喝了一下,向云桥便爬了出来。
他的衣服上、面罩上、眉毛上沾满了灰尘,孙桃凤在一旁帮他清理着。
这对38岁的夫妇,从事这项工作有8年了。
孙桃凤说,担心的时候就多往下看两眼。
附近的一口井,喻字政也正在往上爬。虽然软梯已经固定在井口了,但是他的妻子钟金玉仍使劲儿摁住软梯。“这样扶着,他更安全一点。”
出来后,身材瘦小的喻字政将20公斤重的风镐放置一旁。风镐约1.6米,接近他的身高。
当天他要在里面打16个孔,需要两个多小时。“就这样手扶着风镐,时间长了手也会麻。”喻字政将风镐立起来向记者比划着。
他有腰痛病,所以钟金玉不仅要在井口忙活,也要下井帮他清理石渣。
尧栾西高速将于2020年通车,他们的故事或许会随着工程的竣工而不再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用双手挖的孔桩将长留此地,在崇山峻岭中架起“云中高速”。在未来的“伟大工程”中,依旧会有他们的身影。
【故事背后】
挖桩工人的安全咋保障?
郭少山告诉记者,每天的班前会上,有专人向工人讲解当天的施工内容、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也有安全员巡查工地及工人的安全状况。
记者在5标、6标的工地看到,每个井口都有铁栅栏围蔽着,防止杂物坠落下去,栅栏上贴着安全警示标志和操作规程。另外,保护井下作业工人的安全绳、防护面罩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 田园 见习记者 彭飞 王亚鸽)
《十九大时光|高速路腾架深山 靠“夫妻桩”寸寸深挖》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67899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