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6 15:20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
我们想过跨界,但未曾想过会与“教育”发生如此浓墨重彩的联系。
3月23日上午,我们进驻河南省人民会堂,在“教育·中国”第九届全国校长暨教育专家峰会上,举办了“新时代·新教育·新作为”专场对话。
面对现场近1000名观众,主持人杨建国与七位嘉宾: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教育部“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特聘专家,北京人大附中校长沈献章、中国电子学会深度学习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党生、山东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校长周远生、北师大高级研修学者施永忠、河南省教育学会生涯发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田保华、《新课程评论》杂志责任编辑余孟孟,分别从不同侧面,回答了对“新教育”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当然,对话过程中,七位顶级教育专家,也各倾所能,正面回应主题之外,更是认真反驳了“新教育”的以下七个误区。(文/江朝博)
老杨会客厅全国校长暨教育专家峰会专场
“新教育”要把所有过去都推翻
误区
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王旭明:时代在发展,一定要有新的特点,新的东西。但是所有的新都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海内外优秀的东西而来的。
所谓新不是所有都推翻,所有都否定,一切从头来。一定是继承传统,吸收外来,而产生的新,那么这个新既有时代特点,又有传承性。
我们时代是在进步,我们的时代是在前进,但一些基本的东西就在那里,比如教师的基本素养,比如我们学科的核心素养等等。
我以语文举例吧,语问老师需要新的特点新的素质,但是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的质疑批判的能力,基本的用语文的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的这样一种能力,我想无论多新都应该具备。
所以我说在新的时代里面我们一方面要守住传统,继承传统,一方面要站在时代潮头,引领时代,这样我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向前。
“新教育”关键在核心,而非公平
误区
北京人大附中校长沈献章
沈献章:老百姓对新教育“有哪些期待?我觉得最重要的期待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社会的主要矛盾归及到教育方面就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热情期盼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其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里老百姓都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优质的幼儿园,著名的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在农村,尤其是在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孩子们还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如何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这个问题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是做了很多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比如说,学校的硬件建设上有很大的改变。
当然关键是软件,也就是师资力量的搭配。怎么叫这么多的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现在国家也采取了些措施,让一些名校成立教育集团,成立联合总校,来帮扶周边的薄弱学校,我觉得 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未来教育”现在还不接地气
误区
中国电子学会深度学习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党生
刘党生:面向未来这个话题,看起来是很遥远,很高尚,实际上距离我们的生活非常的贴近,这种贴近表明了几个方面:
首先第一个是时代的需求,我们今天的时代正在以一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快的一个叠在颠覆和变化的节奏在展示着一个地球村的未来。所以,对于每一所学校,对于每一位校长,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培养的所有的人都是接班人,接班人接的就是未来之班。
第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发展过程当中,不仅要让总结性的知识,通过老师给我们学生进行有效地传递,更主要的是要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的主动权,学会我们课本上还没来得及收录进去的乃至于他们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必须面对的那些世界观,方法论。
第三,未来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同步世界,包括对孩子的定制未来,也包括我们整个民族胜任全球。
民办教育需要“纠偏”
误区
山东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校长周远生
周远生:“纠偏”民办教育价值导向的说法,我可以理解但是不完全赞同。
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特定的民办教育的领域,比如说上市,可能和主流方向有偏差。但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上市的比较较少,义务教育阶段就更少了。
对民办教育整个发展趋势的纠偏,本人是不赞成的。我认为民办教育这40年在不同的阶段都对我们的国家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对教育欠账太多,所以这个时候学位不足,民办教育应运而生,为国家民族的财政的不足,学位的不足,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关注,而整个教育内部活力缺乏,所以不同的地区和政府觉得民办教育是一条鲶鱼,于是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来激活民办教育,激活整个教育的生态环境,让他有活力。
到了最近十来年,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特色的优质的教育越来越高,这个时候的民办教育就给提供选择做出了贡献。
所以我觉得民办教育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贡献,所以大家对纠偏不要有误读。
民办教育太多了太热了
误区
《新课程评论》杂志责任编辑余孟孟
王旭明:当前人们对教育诸多不满当中最大的不满,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只靠公办学校,可以断定永远不能满足。
所以怎么办呢,我认为必须双翼齐飞,必须两个翅膀,那一个翅膀就像公办学校所有的公办学校,去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这是一个翼,还有一个翼就是周校长所代表的民办学校。
当前的问题我认为不是民办学校,民办教育太多了太火热了,我认为恰恰相反我们的民办教育太不发展,我们的民办教育学校太少,而把这样沉重的担子都压在公办学校身上。
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双翼齐飞来满足我们中国,撑起中国教育的一片天。
steam教育就是搞课程的
误区
北师大高级研修学者施永忠
施永忠:很多人可能会有误解,steam教育是搞课程的。但创客式的教育我们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课程,应该是一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你把教育方式改变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在具体的操作当中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坚持这两点学生肯定是能好的。
平常好多校长老师都说那个班上最吵的最调皮的读书最不好的可是他到了社会是最敬重老师的,而且在社会上是混的最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这些人他们的应用能力很强。
教育如果说光是贩卖书本上的知识,你的教育是永远搞不好的,我们只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创新的活动当中充分的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很好。
“新教育”育人不育分
误区
河南省教育学会生涯发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田保华
田保华:新时代是一个发展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时代过程,新时代的新教育,应该是回归教育育人本质。
我们的教育在这么多年以来在育人方面我们有缺憾,我们关注到了分数,过度的关注了分数,而没有关注人比较少一点。新教育要是从育分走向育人的一个教育,当然不是不要分,我们在育分的过程中落实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目的,达成育人目标。
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式有问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满足他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变。
怎么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着手:
第一,需要改善我们的课程供给,教育的改革问题就是,我们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他的成长需要。
第二,需要课堂革命,转变教学的方式问题,被动学习如何变成主动学习。
第三,需要以学定学,从以教定教,走到以学定教,然后再走到依学定学,这是学习方式变革一个往后发展的最终目标。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评价引领,如何做评价这是一个瓶颈,我们如果不懂评价或者是不会评价,那新教育我们就只做了做了其中一半。
主持人杨建国
最后,主持人杨建国仍然用五个关键词,总结了新教育,需要做好的五件事:
协同,要从生涯发展的高度,来规划和看待教育的不同阶段;
专业,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将朝着越来越专业、职业的方向发展;
融合,从创新到产业,新教育需要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价值,对于学生价值的引导,将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主题之一;
初心,所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
《杨建国:我们邀请七位顶级教育专家,反驳了“新教育”的七个误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75680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