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01 07:54 我要投稿
今天的《他山之石·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系列报道,播出第二集:产业转型的“密码”。
徐州曾有“百里煤海”之称,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徐州肩负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城市振兴的双重任务。近年来,徐州市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步伐,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6%。而在河南,像焦作、平顶山、鹤壁等地,和徐州一样,也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该怎样以徐州市为标杆,落实好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要求,让产业转型的步伐更加坚实?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的记者在徐州采访时,对当地产业转型进行了重点关注。
这里就是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龙头老大-----江苏徐工集团,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的首次地方考察就选择了徐州,而在徐州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徐工集团,那么是什么吸引了总书记来到这里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们采访的第一站也来到了徐工。
这就是徐工集团最引以为傲的“世界第一吊”,作为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履带起重机,它仅底盘就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能吊起4000吨的重物,相当于2000台小汽车,而这台巨无霸的设计者居然是这位娇小的女工程师,回忆起这台大国重器的诞生过程,她仍然激动不已。
江苏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 孙丽:“当时我们做这个产品研发都要将近100人的团队,从制造到用户环节,又历时了前后有五年的时间,这一台产品的成本就要1个多亿。”
那时的徐工和国内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一样,因为国家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宏观调控,经营陷入了困境,就在别的企业纷纷忙着转行的时候,徐工却依然不惜重金,专注于研发攻克工程机械的核心技术。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斌:“最困难的时候,徐工集团的整个研发费用投入都没有低于4%,其他费用都可以压缩,唯有研发费用不能压缩。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在欧洲、在美国、在巴西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这是一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一项工作。”
苦练内功、终成正果。“一根筋”地坚持技术创新,让徐工在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等5大专业领域内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在工程机械领域内持续领跑。2017年,徐工集团的销售收入近千亿,在国内遥遥领先,世界排名第六。
徐工集团在科研创新上的“一根筋”精神和河南正在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中的“韧劲”不谋而合,“韧劲”就是“认准了的事情,心无旁骛、一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当然河南也有转型较为成功的优秀企业代表,比如宇通客车、中信重工等,但是更多的传统企业还缺乏攻坚路上的这股“韧劲”,“韧劲”何时补上都不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缩小与前路“标兵”之间的距离,而这也是在徐工采访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徐州市还非常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在我所处的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厂区内,就有四个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特色的企业,而它们点燃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最初的星星之火。
我们找到了华洋通信科技的创始人钱建生教授,他正在给来自河南煤炭行业的200多名观摩学员上课。从教授到企业老板的十几年间,在中国矿大和徐州高新区从资金到从用地到政策的全方位支持下,钱建生实现了当初转型的初衷。
徐州华洋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钱建生:“当时一个思想就是怎么想办法使得我们的成果更多地服务于煤矿,有了产品才能服务于煤矿,你必须得有一个公司。原来的教授的成果,80%躺在那,转化不了,现在是80%都能形成产品,形成产值。”
在四位教授的引领带动下,先后有48家安全装备企业集聚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在徐州初具规模,2017年产值达到400亿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 王佳川:“通过这些老师,这些高端人才对我们的认可,他会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专家到我们这地方来创新创业和发展,实现一种新兴产业的打造以及人才资源的集聚。”
依托高校资源,徐州培育出一个安全产业,这样的模式,给前来学习取经的河南煤炭行业工作者很大的启发。
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李天明:“他(徐州)这个主要的成功模式,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它这里是中国矿业大学,我们也有河南理工大学,这两年我们也正在大力搞产学研对接活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效果也很不错。”
打造新兴产业,徐州市不遗余力。看到半导体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徐州经开区仅用三个月就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园,鑫华半导体级多晶硅、中科院微电子所徐州半导体创新中心等项目先后入驻。
三个月建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园,我们可以想象其中有多少人在“拼”尽全力,“拼劲”的内涵就是要“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干事业有拼劲,这是过去不被看好的徐州今天被当做“标杆”学习的根本所在,同样把这股拼劲贯穿到河南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久久为功,也可以让河南的产业发展再创新业绩。
也就是靠着这个“拼”字,再借助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徐州市培育出了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主导产业。2017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3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7%。
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 周铁根:“我们这些年来坚持了久久为功、抓落实的韧劲,也就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只要我们真正的去狠抓落实,通过创新来助推我们的转型,那么就一定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几天采访下来,我们感受到了徐州人的创新基因无处不在,无论是像徐工集团这样的装备制造企业,还是像高新区、经开区这样的产业园区,都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不做苏南的跟随者”,把握机遇弯道超车。这是徐州人的豪情,更是他们让老工业基地卸下包袱、转型发展的制胜法宝。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好创新载体,壮大创新主体,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期,河南先后有多地组织党政考察团前往徐州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徐州的产业转型之路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借鉴呢?
河南省平顶山市委书记 周斌:“徐州能在十余年之间实现产业成功转型,平顶山为什么不能呢?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市级层面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坚持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出台了重点产业转型攻坚方案,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摆脱‘资源陷阱’和‘路径依赖’影响,走好调整结构这个‘华山一条道’。”
如何学习徐州经验,为河南的产业转型注入活力?我们来听听特约评论员杨禹先生的看法。
实事评论员 杨禹:“从徐州的探索当中,可以看到非常鲜明的四个字,首先就是坚守的“‘守’字,在转型当中并不一定意味着把过去的所有的那些积累和自己天然的一些优势就轻易地把它丢掉。在守的基础之上呢,徐州人体现了接下来的这个‘闯’字,因为所有的守都不是墨守成规地守,还要不断地往前闯,在闯当中徐州的宝贵经验就在于它始终把握住了一个‘先’字,既有自己企业的龙头所体现的这种领先作用,也有像一些新的要素的聚集所体现的这种‘先’字的作用。光有先还不行啊,有了领先者,还一定要有聚集优质资源的能力,所以在这个‘先’字之后,徐州又体现了一个聚集的‘聚’字。它始终在这个过程当中把这四个字坚持做到,在这四个字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匹配得非常好。我想能够把这做到,那我们河南就还是大有可为的。”
《【他山之石】徐州转型发展启示录(二) 徐州产业转型的“密码”》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81802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