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6 15:20 我要投稿
1月16日晚,经由多位地产圈业内人士证实:中国知名企业家、首创集团原董事长刘晓光已去世,享年62岁。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
最爱这句诗歌的刘晓光最终还是没能等来人生的又一个冬末春来,唯留下几起未竟的事业、无数洞彻的真言,供后来者继续与传颂。
“有家国情怀”的一代企业家
“企业家”、“思想家”、“慈善家”、“改革家”……
1月17日夙夜之间,有许多人都试图用一种或是几种印象,去概论这位中国地产界“带头大哥”充满时代感与传奇感一生。
但大家能够完成的,或许都只能够是无数印象拼图中的一部分。
与50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企业家一样,刘晓光的人生历程交杂着无数历史纵横的痕迹,当过兵,早年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军队生涯,而选择回到北京读商科。凭借着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的学历,青年刘晓光在毕业之后进入到了北京市政府,先后担任了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处长、委员、总经济师、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在北京计委的工作中,刘晓光不断地见人,批项目,甚至和企业家们一样,跑到香港为去政府的基金融资。这一过程中,他与众多在市场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家们成为朋友。
坊间经常流传着一个故事:在担任计委商贸处副处长时,刘晓光的案头总是堆着太多需要审批的单子、文件。有一天忙到半夜两点,刘晓光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那人说:“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刘晓光问:“这个项目的投资需要10个亿,你有吗?”那人回答:“你批了我就有。”最后刘晓光签了字。那个人因为兴奋得差点跌一跤,他叫潘石屹。
而潘石屹则在今日,也就是1月17日晚间0:55,亲自证实了那个在坊间流传了已久的故事。
“1992年,我们来到北京开发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刘晓光当时是专管批文的官员。好像是中央又有什么政策,要压缩投资。我们项目批文一直在等待中,我十分着急。半夜一点多钟,我还在北京市计委的门口等着。刘晓光加完班出来看到我,说大冬天的别冻着了,明天下午你来我办公室吧。结果,第二天我就取到了批文。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刘晓光,跟他打交道。”
90年代里,北京市政府里面30多岁的副局级干部可谓是凤毛麟角,正当大家都以为刘晓光铁定会从政的时候,“甚至有可能成为副市长的人选”时,他却做了一个在他人生中,十分具有“拐点”意义的决定。
1995年,原隶属于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计委和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国有企业组成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这一年,刘晓光临危受命,掌舵重建首创集团。
缘系首创
为什么说是“临危”,是因为当年的首创可以说是一个“三无企业”: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
在别人问起刘晓光是否后悔做出“弃政从商”的这一抉择时,他的回答十分的具有时代特征,却又不得不令人们心生感佩。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里,我可以选择做或是不做,但我觉得最根本还是国家需要我。我也转变了思想,有了实业报国、商业报国、技术报国的志向。”
而接手了首创集团后,刘晓光马上大刀阔斧的整合了版块,打造了他在首创集团的传奇。
先是确定发展战略,刘晓光带领首创领导层,用了9个月的时间来探讨“首创应该做什么?”,最终确定了“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背景,用投资银行业务的血液去支撑产业的发展,用产业的利润支撑投资银行的发展,两个轮子一起动。”的发展理论。
“以金融为引擎”,在当年可以说是一个既先进又大胆的设想。因为熟悉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人都知道,90才初初设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当时无论是整体建设,还是参与者水平都十分的初级。当时的企业家里面,鲜有人敢于如此大笔的押宝金融策略。
然而,刘晓光不仅确立了这一策略,还创造了所谓的了金融三角理论:即金融牌;上市公司牌;产业牌。因为“三角互动,企业才能发展迅速”。此后,在首创发展的第二个五年里,事实也证明刘晓光当年策略的无比正确性:如今这20几年里面,首创证券、首创股份、首创置业相继成立或上市。总体上来看,首创集团的体量增长了将近200倍,发展速度比同类企业快了一倍。
然而,创业故事,总是沉浮一体。收获常常伴随着阵痛和失去而来。
刘晓光二十年来最大的遗憾,当属2004年为首创引入美国KKR、黑石等国际投资者无果,但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功亏一篑。
根据当时的布局,首创拟拿出几百亿资产,外资方则拿出现金准备进行国际化重组。在计划中,外方担任总经理,而首创相关人士担任董事长,各占50%的股份,留出13%给管理层。如果重组成功,首创会成为一家纯正的国际化企业。
但后来,这件事情因为涉及国资,遭到了拦腰斩断,“当时监管机构提出的条件,外资完全不可能答应,虽然那些条件限制看来很平常。”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还是经常会被刘晓光提起,足见当时之痛。
同样是2004年,刘晓光曾经提出要拿出150亿元,派出150个人,奔赴150个城市,拿下150块地的激进方案。刘晓光曾回忆道,当时如果将他的这个方案付诸实施,如今至少在地价方面就已经升值30倍左右。但当时在决策过程当中,反对意见担忧这一当时属于“激进”方案的风险问题,刘晓光最终没能说服其他人。
著名品牌营销战略专家李光斗的一句略带灰色气息的评价语:国企掌门人里,干得好的进医院,干不好的进法院。刘晓光的斐然成就之下,有许多心酸、苦痛,过去的几年来,“口风渐松”的他曾经自己说出了一些,但更多的内容,或许将伴随着他的离去,成为永久的谜团。
在收购上市公司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很多风险。有一次刘晓光在医院住院,首创集团一个下属公司突然开始收购一只股票,眼看着这只股票从十几块钱跌到几块钱,几个亿就没有了。这时候怎么办?
“压力最大的时候真想跳楼!当时一只基金上市的前两天还有两千万募集资金没有凑齐,这时候就要滚回北京了。花了上千万的费用,5.4亿基金也没有募集到,那怎么交待?”刘晓光在一次演讲中这样回忆道。
在执掌金融帆舵的这几年里面,刘晓光常常因为压力大而失眠。他甚至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看英国的恐怖片,然后才趴着睡觉,因为他听说这样可以减少压力。
“企业家”,或许也是有着诸多社会身份的刘晓光特别喜爱的一个称谓。而他或许也是最有资格去概括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称谓的人。
2015年,他生病入院前的某次读书会上,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曾经问过他“中国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我认为,确实有家国情怀,特别是50后、60后的企业家,办企业的时候想着国家的命运,想着民族的前途。有这种理念对不对呢?可能在那个年代是对的,它是一种激情,一种奋进的东西。我一直在提,中国企业家有两个奖章,一个是社会奖章,一个是金钱奖章,光有社会奖章不行,光有金钱奖章也不好,这就是我尊重的企业家的价值。”,显然这一问题,他自己早已在脑中思忖了无数遍。
而他,的确也是如上述所说来要求自己的。
这一点,从他总是“危局受命”、“一直在创业”的人生履历表就可以看出证明。
唯一降得住任志强的男人
在地产行业,刘晓光还是任志强口中北京地产真正的“带头大哥”,在论坛上,素有“地产大炮”之称的任志强气极开火时,也只有刘晓光敢于“顶几句嘴来劝和”,被地产圈称为“唯一能降得住任志强的男人”。
一个常被提起的段子是,在2004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舌战群儒,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晓光提醒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随后,任志强的话语变得和缓起来,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刘晓光用“正派、仗义”二词形容任志强。但在微博诞生之前,由于一些原因,任志强经常被冠以“黑心开发商”的代言人。刘晓光让他收声,是在保护这位顽皮的小弟。
他们之间的交情已经有几十年。最早的相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任志强在华远集团的前身——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建设部经理,而刘晓光则担任着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副处长。华远作为西城区一个全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各种项目需要经过刘晓光所在单位的审批。
2011年,中国金融博物馆的一次读书会上,任志强“揭发”说,当时他找刘晓光审批,被要求“外面等着”,走廊上一等就是四个小时,中午吃饭时才被想起来。不过,这一来二去的审批,两人开始相互熟悉,进而成了哥儿们,一晃就快30年。
笼子内外的“好男儿”
除了“正经的事业”外,刘晓光经常会被大家提起,还常常因为一个公益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而阿拉善也是刘晓光最为自豪的“再次开创”之举,“我会将阿拉善写在墓志铭”,没想到当时的玩笑之语,如今一语成谶。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建立是由80多位企业家共同发起的,包括刘晓光、冯仑、王石、任志强、马蔚华、戴志康等大佬都参与了。这个协会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治理荒漠化。最早的构想者和发起人,都可以说是刘晓光。
2003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光来到了阿拉善沙漠。面对着黄沙滔天,刘晓光躺在沙漠里,开始了这一共同公益协会建立的构想。而归来之后,他半威胁、半忽悠的降服他的那些亲朋好友。
“任志强你得来。”“王石你得来。”“不来以后别的事情免谈。”一年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会员还有陈东升、郭广昌 、潘石屹等等。
可以说,刘晓光是这个协会的最初创立者和发起人。但却也是在最早的时期“被关在笼子里的人”。
万通控股董事局主席冯仑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明着调侃、暗里敬佩的讲述了刘晓光这位“创始会长”的趣事:2015年11月7日,是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一天,阿拉善公益机构换届选举,整个会场人气爆棚,候选人个个血脉贲张。
但这一天,最落寞的是我身边的刘晓光,口中不停地嘟囔:“不连任会长也就算了,最后连名誉会长也不让当了;名誉会长不能当也就算了,还不能直接当理事,每次都得选;选也就算了,还怕选不上,所以每次都还得来选!”
刘晓光这会儿开始适应了,看着阿拉善人丁兴旺,自己的威信越来越高,他说:“这个治理的方式我也就接受了。”
我跟他讲:晓光,你牛逼了一辈子,你干十个首创不如干一个阿拉善。干阿拉善这件事应该写在你的墓志铭上,你现在就应该写“刘晓光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阿拉善”。
如果再写一句话,就是“我终于被阿拉善的治理方式和制度‘关进了笼子’”。
听我说完这番话,他笑而未答,旋即上台发表他的竞选演说去了。在演说最后,他重复了我的话:“冯仑说我干十个首创都不如干一个阿拉善,我很满意。”
不过,冯仑说当时这番话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没过几个月,被关在“阿拉善笼子”里的刘晓光退休了,终于从“国企”这个大牢笼里面逃脱了。
“逃脱”体制后,刘晓光开玩笑的对任志强等一众地产好友们说“以后谁都别想关住我。”
而他的好兄弟们,也十分乐见刘晓光转身成为新一代“刘大炮”。
当时,任志强甚至在微博上发表了专程为他写的诗《不悔生命的远方—写在晓光退居二线之际》
退休后的一年多里,圈里人都可以感觉到,刘晓光比之前“爱说、敢说了”。
“他似乎对城镇化非常的感兴趣,他说‘出笼’后的自己想要做一件比阿拉善重要十倍的事。,他想要改善中国城乡之间的人文生态环境。那会是让富人和穷人之间握手言和的大棋。”一位地产媒体人不无遗憾的说道。
“晓光这只大鸟终于冲破了小笼子,他飞走了,让我们为他送行,让他飞的更高更远。善良、高贵的灵魂一定会飞的更高更远。”,潘石屹最后写在微博里的这句话,或可代表着所有人祈祷的美好祝愿。
新京报记者周红艳 曾慧娟
《刘晓光:笼子内外的“好男儿”》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shwx/77306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