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15:09 我要投稿
映像网讯(记者 肖风伟/文 段晋哲/图)9月29日,“喜迎十九大,网聚河南扶贫新变化”2017“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零距离见证家乡的沧桑巨变和脱贫致富的创新之举,内心除了激动,更多的便是深深的自豪感。”河南姑娘、东方网记者王一茗说,回到上海后,她一定会用笔头、用镜头,用心再现一个“不一样的河南”。
整个采风活动中,河南脱贫攻坚新成就新变化,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采风团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全国网友讲述了河南的发展变化,相关报道累计转载量达10万余次,阅读总量超3000万人次。
河南扶贫,3000万人次聚焦
本次采风活动由河南省委网信办和河南省扶贫办主办,郑州市网信办、濮阳市网信办、商丘市网信办、兰考县网信办、映象网和新浪河南协办。
采访活动期间中,来自全国各地网络媒体的68名采风团成员,先后深入郑州市、兰考县、商丘市虞城县和濮阳市范县的农村和企业,围绕“喜迎十九大,网聚河南扶贫新变化”主题,采访我省脱贫攻坚新成就新变化。
活动期间,各网络媒体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推送、视频集锦等方式,宣传河南在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网络扶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全面展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作为、新变化。
据统计,各媒体开设网站专题专栏45个,采写原创新闻稿件270余篇,采作视频23个,写作原创微博300余条,相关报道累计转载量达10万余次,阅读总量超3000万人次。
扶贫一线,第一书记成中坚力量
作为脱贫攻坚战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驻村第一书记给“网上看河南”采风团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年前,河南从省市县三级选派了1.2万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对所有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以期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新密市楼院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磊向记者讲述扶贫故事
王晓磊是新密市委组织部干部,也是河南1.2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之一。他所在的楼院村位于新密市尖山景区,借助景区旅游发展契机,王晓磊针对村民不同情况,开设“农家乐”饭店、种植“密二花”、农作物深加工、发展养殖……为村民们“量身定制”了一套套脱贫方案。
58岁的村民阴亭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过去全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在王晓磊的鼓励下,进行蜜蜂养殖,现在一年下来有两万多元养蜂收入,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蜂能手。
在农村,疾病往往是压倒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让很多家庭陷入贫困的祸根。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蔡庄村包括5个自然村,共247户,1073人,其中贫困户75户,54.66%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
虞城县人民医院创伤外科护士长葛艳丽担任虞城县蔡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后,将防病、治病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借助自身行业优势,挑选出一批医疗专家进行“一对一”医疗帮扶,解决了这些贫困户的“贫根”。
贫困户王翠兰患膝关节炎,常年膝关节疼痛,去年手术后膝关节感染,导致不能下地行走,长期卧床。葛艳丽联系了骨科医师,到家中为她诊治,同时组织骨科专家对她的病情进行会诊,目前王大娘病情正在恢复中。
值得一提的是,葛艳丽所在的虞城县人民医院,纪检书记肖红亚是“前任”驻蔡庄村第一书记,她通过扶持贫困户植桑养蚕的方式,帮助无一技之长的23户贫困户破解了脱贫问题。
东方网记者王一茗在濮阳扶贫车间采访
东方网记者王一茗说,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名党员一盏明灯,在推进脱贫攻坚任务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书记来自省、市、县直单位,视野广、人脉多、有经验、有资源,这些都为干事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采访现场,我们了解到,广大第一书记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拉近了党和贫困群众的距离,暖热了贫困户的心。
“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各个扶贫车间了。”王一茗说,过去在沿海城市盛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引入内陆村庄,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就连年过花甲的老人都能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留守儿童以及留守老人终于也有了依靠。真扶贫扶真贫,这样的扶贫是真的走心了。而据村民们反映,这样的举措正是出自第一书记们的认真调研。
反哺乡梓,有志青年带动一方致富
农村凋敝、农村贫困,是很多农村出走青年文字里的哀愁,在这次“网上看河南”采风活动,记者惊喜地发现,已有很多有志青年选择了回归故里、反哺乡梓,为农村的脱贫攻坚注入了青春的血液。
虞城县有一个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朱婧源家住利民镇蔡庄村。2014年,大学毕业刚三年的她,她辞去省直某单位的工作,回到老家流转了560亩土地种植玫瑰。
如今,该合作社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已形成规模,引进玫瑰10万株,并采用多种农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套种了荠荠菜、香菜、花生、西瓜等无公害的经济作物,达到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新型种植模式,与科迪集团等单位形成了合作关系。
该合作社成立后,30多户贫困户加入其中,形成了“合作社+贫困户”的新模式。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玫瑰苗木,免费进行技术管理指导,高价回收玫瑰产品。
朱婧源向记者介绍她的“玫瑰人生”和扶贫计划
“通过三年的时间,我已经带动了36户,124人脱贫。其中有工人工资一个月能达到3000元左右,年收入能达到两万多。”朱婧源说,收获季节,大概吸纳600人左右农民,其中妇女有500多人,很多外出务工的妇女也纷纷回到家乡,留守儿童现象已明显改善。
在濮阳市,共建设精准扶贫就业点439个,安置贫困地区农民就业12018人,其中贫困户5154人,人均月增收1000元左右。“扶贫车间”的建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不仅能照顾家小、耕种庄稼,还能享受双休和节假日。
东于楼服装加工扶贫就业点——嘉琦服装加工厂,长期用工69人,其中贫困户22人。生产的羽绒制品、棉衣、棉服等年产10万套,工人月工资在1200元至2400元之间。
嘉琦服装加工厂负责人于秀雨,老家就在龙王庄镇东于楼村,返乡之前是一家服装厂的厂长。2 016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他决定回家建服装厂,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两个月时间里,服装厂就具备了生产条件。
嘉琦服装加工厂负责人于秀雨讲述返乡创业经历
“河南通过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家门口挣钱等经验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土地流转、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等困境,这些一步步‘做出来’的案例,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指导意义!”央视网记者王莉莉说,兰考的爱心超市、濮阳的扶贫车间模式、尖山旅游扶贫搬迁模式等,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走在前列。这次她很荣幸以见证者的身份融入中原大地,采写最真实、感人、带有泥土芳香的扶贫故事,全方位展现河南脱贫人口的变化和收获。
发展产业,给农村以造血功能
脱贫攻坚战中,解决农民的一时贫困并不难,难的是解决他们的持续增收问题。
产业扶贫,是各种扶贫中“标本兼治”的最有效办法。虽然已近深秋,郑州市中牟县万邦千禾农场内却瓜果飘香,大枣、葡萄、火龙果、甜瓜……让前来参观的全国网媒记者称赞不绝。
万邦千禾农场是集农产品深加工、采摘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惠及了刁家乡付李庄、沃孙2个省级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近1000人。未来3-5年时间,还将拉动周边创业、就业和服务业的人数达到5万人。
中牟县刁家乡乡长姬长杰说,现在万邦千禾农场流转的土地多属于沙地,农作物产量很有限,之前的农民收入在每亩每年300-500元,而万邦千禾农场用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濮阳范县则在没有企业投资的情况下,流转500亩土地凭空造景建设了中原荷花园,打造了一条莲藕产业链,成为范县旅游扶贫的龙头项目。
既可观赏又能泡茶的黄金莲
9月底的中原,虽已过荷花盛开的季节,但中原荷花园里一朵朵鲜艳的黄金莲竞相绽放,在一旁的亭子里,它也作为花茶,在玻璃茶壶里芬芳四溢,吸引了采访的全国网媒记者。
据介绍,园区通过旅游带动,公益岗位用工安置等方式,依托陈庄镇黄河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协会+园区+贫困户+市场”的运作模式,鼓励支持周边贫困群众通过参与莲藕种植、兜售合作社产品等方式实现增收。目前,园区已带动韩徐庄、胡屯等周边村200余户群众就业,其中贫困人口达到30%,人均增收5000多元。
澎湃新闻记者段彦超说,很多农村之所以变成“空心村”,就是因为大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城市里寻找更适合自己、更挣钱的门路,也由此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和社会问题。
如果能在家门口脱贫致富,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愿离开家乡,对于贫困农村来说,土地就是最大的财富,要想解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好这唯一的资源。
中牟的万邦千禾农场,范县的中原荷花园,通过流转土地,因地制宜打造相关产业链,在发展壮大自身平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农民到园区从事生产服务产业,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致富,对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爱心互助,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扶贫路上,除了政府、企业的帮助,还有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兰考县谷营镇的“爱心超市”,深深地感动了全国网媒记者。
这个爱心超市不收现金,只需要提供积分卡就可以兑换商品,这种积分卡只有贫困户才有资格得到,而获得积分的方式也很简单:该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发放30分“爱心对接卡”,如果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个星期室内外卫生保持好,还能得到10分“积分卡”奖励。
别以为免费的就没有好东西。油盐酱醋、牙膏牙刷、面粉、卫生纸、保温瓶、洗脸盆、衣服、鞋子、洗衣机等各种生活用品,这里应有尽有。
“爱心超市”是兰考县社会扶贫的一部分,像这样的“爱心超市”该县已有16家。谷营镇爱心超市自今年7月份运营以来,收到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共计20余万余,已有50多户贫困居民通过积分卡,兑换到自己需要的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爱心超市的9名工作人员,均是来自谷营镇的爱心志愿者,他们在这里上班纯粹出于义务。
爱心超市的所有商品都来自社会各界捐赠,就连营业员也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
如果说爱心超市传递了大爱给人以温暖,那么“脱贫者”对其他贫困户的帮扶,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成长的力量。
李合军是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蔡庄村农民,也是村里75户贫困户之一。原本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学习了植桑养蚕技术。去年他家的3亩地全部用来植桑养蚕,今年他又租了3亩地,养蚕收入加上田间套种的杭美菊,李合军估计今年收入五六万元没问题。
李合军讲述他的养蚕经
脱贫后的李合军又成了“扶贫人”。养蚕季节,他家需要雇4名贫困户帮忙,每人每天开60元工钱,一年有3个月如此。
采访中的这两件事儿,让华龙网记者郑懿非常感慨。她说,脱贫攻坚工作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光靠政府着急忙乎是不行的,企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脱贫攻坚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群众示范带动群众,让他们主动参与脱贫项目,主动谋划脱贫产业。
“通过实地采访,我感受到了河南扶贫工作中团结的力量。”郑懿说,河南各级政府与民众互动效果非常好,政府主动作为,企业积极参与,富裕群众热心帮扶,贫困户也都穷则思变,大家心往一块想、劲朝一处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有这样一种好的局面,相信没有摘不掉的“贫困帽”。
《【喜迎十九大 网聚河南扶贫新变化】河南扶贫一线 那些打动人心的创举和力量》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jdxw/67021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