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新闻频道 > 民生在线 >

尖山杏花树下修通财富路 “归巢”游子摘掉“贫困帽”

[摘要]2016年,阴亭通过销售蜂蜜,年收入达两万余元,一举摘掉“贫困帽” 杏苑社区坐落在尖山风景区山顶处,恰逢小雨,风景秀丽,这里的300户居民都是从大山中搬出 在杏苑社区,搬出大山的贫困户有了奔头,已然过起城里人的生活 尖山风景区脚下建成待用的伏羲古镇...


  2016年,阴亭通过销售蜂蜜,年收入达两万余元,一举摘掉“贫困帽”

  杏苑社区坐落在尖山风景区山顶处,恰逢小雨,风景秀丽,这里的300户居民都是从大山中搬出

  在杏苑社区,搬出大山的贫困户有了奔头,已然过起城里人的生活

  尖山风景区脚下建成待用的伏羲古镇
  山东24小时9月25日讯 每年春天,河南郑州新密市尖山风景区花开似海,但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村民却无福享受,为了生计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这里曾是河南“有名”的贫困山区。从2014年开始,郑州市加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游客走进山中,产品走出山外,尖山风景区贫困人口从高峰时期的748户、2656口,降低到143户、439人。如今,在这一山美景中,村民找到了出路、鼓了腰包、有了尊严,终于能有底气来享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摸索“门路”:村民祖辈“困守”大山,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劈云见日”
  从郑州向西南驱车约35公里,就到了新密市尖山风景区,这里平均森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八十,辖区坐拥伏羲大峡谷与神仙洞森林公园,风景十分优美。每年3月,山上万株野生杏树花开似海,妥妥一处休闲胜地。但曾几何时,这处现已名声日盛的旅游景区,因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出行不便、经济收入单一等因素,难以摆脱贫困“大帽”。最高峰时,尖山风景区3285户居民中,近四分之一为贫困户,贫困人口达2656人。而就在3年前,尖山风景区楼院村村民阴亭,就是这2656人中的一员。
  年过50的阴亭,曾经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困户。数年前,阴亭妻女相继过世,精神受到打击,安贫乐贫的思想日益严重。“曾经他养过鸡、养过鸭,但是一没技术二没销路,都失败了,之后他就彻底消沉了。”楼院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磊说。因为没有出路、没有希望,孤身一身的阴亭干脆破罐破摔,啥都不干了。
  2014年,尖山风景区扶贫工作组的一个举措,吹动了阴亭心头的“一潭死水”。扶贫工作组通过走访得知,阴亭虽然多次失败,但对特色养殖仍有一丝热情。为了保住这颗“火苗”,扶贫工作组结合山区树多花花多的实际,引导阴亭养殖蜜蜂,将项目、技术送到门前。爱好碰上了门路,阴亭终于活泛了起来。2016年,阴亭将自产的蜂蜜部分卖给游客,部分通过网络销售,全年收入竟达两万余元,带了数年之久的贫困“帽子”被一举摘掉。
  如今,在建在村头的党员驿站内,阴亭没事就过来转转,打理打理摆放在货架上的蜂蜜。“你打开罐子闻闻,就知道这蜂蜜有多香甜。”如今,有了稳定收入,阴亭说话有了底气,脸上有了笑容。据他介绍, 有了他这个“模范人物”生活在身边,村中贫困户有了效仿榜样,现在全村有30多人跟着他一起养殖蜜蜂。而整个尖山风景区,发展特色养殖的农户保守估计有千余户。
  找准“病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600余贫困户摘掉“贫困帽”
  如今,看到阴亭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一个人最高兴,他就是尖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红建。刘红建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像阴亭一样,困在大山中的贫困户无法彻底脱贫,其中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整个山区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风景再好游客进不来,能有什么出路。”刘红建说。
  “经济社会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郑州市经过对贫困山区深入调研,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2014年,郑州市审时度势,将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大举措启动实施。尖山风景区管委会以此为契机,连续两年实施了总投资规模达4000万元的郑州市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
  随着项目的相继落地,现阶段,尖山风景区形成了东、中、西、南四个区域性的旅游小环道和1个旅游大环道,实现了各景点的互联互通,提升了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综合服务水平,优化了投资环境,带动项目公司加大了投资力度,推动全区旅游业加快了开发建设步伐。
  基础设施完善了,游客蜂拥而来。刘红建介绍,2016年,尖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数量较5年前增长了10余倍,财政收入也由2013年的256万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959万元,原有的3个郑州市级贫困村已实现全部脱贫,原有的8个省级贫困村已有4个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3200元,贫困户由高峰时期的748户、2656口人,减少至2015年的143户、490口人。
  游子“归巢”:在家门口也能把钱挣,尖山上演“归乡潮”
  扶贫先扶智,有路归故乡。随着尖山风景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子开始返回故乡,原来的贫困户惊喜地发现,原来在家门口也能把钱赚,也能摘掉贫困“帽子”。家住尖山风景区沙古堆村的王红军、李秋霞夫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王红军告诉大众网记者,家中一直无法摆脱贫困的原因,是“因学”。王红军一家6口人,早些年,尖山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为供应两个孩子上学,夫妇俩人被迫离开家园,到30公里外的牛店镇开了一家小餐馆,虽然辛苦劳作,但基本生活仍难以保障。“那段日子,真是焦头烂额,看不到希望。”
  近些年,随着尖山风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通了、人来了,家乡旅游产业日益红火。2015年,王红军夫妇几经思索,毅然决定回家,在尖山开办农家乐,名字就叫“红军农家院”。“农家院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0万元以上,前年也摘掉了原先的贫困户‘帽子’。” 王红军笑着说。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王红军从附近贫困户中雇了数名服务员,并把自家农家乐作为扶贫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像王红军这样的“逆袭草根”,只是尖山风景区数百“返乡脱贫”居民之一。近些年,尖山风景区通过发展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带动农家乐由之前的48家,猛增到了现在的170多家,就业服务岗位增加了500余个,群众经济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
  如今,有了经济支撑,尖山终于能给游子更多的温存。在规划中,整个尖山俨然就是一处能留住、能致富的温暖港湾。在尖山风景区山脚下,古色古香的伏羲古镇已经建成待用,100户商住两用房中,已有18户贫困户达成安置意向。而在山顶出,杏苑社区赫然矗立在一片烟雾朦胧中, 300户贫困村民搬出了大山,住进了社区,享受着城里人望之不及的田园生活。(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 记者 苏龙生)

《尖山杏花树下修通财富路 “归巢”游子摘掉“贫困帽”》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66928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