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6 15:58 我要投稿
[开篇的话]
一枚鸡蛋、一根山药、一颗金刚石,这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物品,个头虽小,却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力量。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为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河南造就科技领军人才营造舆论氛围,即日起,大河报联合河南省科技厅推出“走近河南科技尖兵”系列报道,聚焦多个河南科技大腕的科研生活,揭秘一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出炉过程。
□大河报记者王悦生
核心提示|“给农户发放鸡苗,在鸡腿上装上计步器,鸡长成后,有人高价收购。”在前几天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提出用散养“跑步鸡”助力扶贫的概念,引发热议。
其实,早在几年前,河南就有专家提出用散养地方鸡扶贫的概念。在这位专家的研究推动下,我省有多个地方品种鸡从山沟沟里“飞”出来变成了“金凤凰”,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他就是“中原学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康相涛教授。
【研究】卢氏绿壳蛋,是怎么变成“金蛋”的?
1985年,康相涛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当时,他吃住都在学校的畜牧站里,每天与鸡舍为邻。1999年的一天,他偶然听人说,在我省的卢氏县发现了一种产绿壳蛋的鸡。
这到底是个什么品种的鸡?康相涛当即喊了几名同事去卢氏县一探究竟。当地畜牧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些产绿壳蛋的鸡数量非常少,需要到山区的农家去找。
“那时候,当地人还不知道绿壳蛋的价值,在集市上都以为这种蛋是鸭蛋。”康相涛说,当时,平均100只鸡里有一只鸡能产绿壳蛋,这种蛋的价格比粉壳的土鸡蛋还便宜。他和同事在卢氏县的山区里住了半个月,从当地农民家里收了500多枚绿壳蛋,像对待宝贝一样,一路小心翼翼运到了郑州,准备对它做研究。
后来,专家们发现,这些鸡能产绿壳蛋,是长期的自然变异形成的。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绿壳蛋富含对人体神经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卵磷脂、脑磷脂”,且胆固醇含量低,风味口感好。
但卢氏鸡产绿壳蛋的比率太低,形不成规模效益,当地群众很难靠这个致富。而且,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就会灭绝。于是,康相涛建议在卢氏县建立首个卢氏绿壳蛋鸡保种场,并开始了艰难的选育过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进行基因纯合,卢氏鸡产绿壳蛋的比率已上升至98%,而且蛋壳的色泽显著改善,产蛋量、成活率也大幅提高。
如今,绿壳蛋已成为卢氏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斤绿壳蛋的价格是普通鸡蛋的3~4倍,中秋节、春节期间,绿壳蛋更是供不应求,土鸡蛋变成了“金蛋”。
【经历】给鸡喂料出粪16年与鸡舍为邻
30多年来,康相涛最难忘的,是在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站里工作的16年。
读大学时,他是学生干部,表现优秀。1985年大学毕业时,系领导找他谈话,说要把他分配到学校的畜牧站工作,这让当时的他心里有些小情绪,“其他同学不少都去了当时的热门单位,而我被分到畜牧站,心里落差很大。”但他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自此开始了与鸡舍为邻的16年工作和生活。那时的畜牧站还在初创时期,条件非常简陋。每周末,康相涛都要拉着架子车和工人一起去几公里外拉鸡饲料,“上午拉一车,下午拉一车,两车饲料能喂一个星期。”
康相涛说,基层生活给他提供了很多研究素材,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做农业研究的,就要深入一线,这样才能发现灵感。给鸡出粪、喂料,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技术含量。”
如今,他成了知名教授,指导硕士和博士开展研究工作。他常告诫学生:“不能总是呆在实验室里,要多到生产一线,到农村去,增长见识,这样才能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靠着丰富的基层经历和吃苦钻研精神,康相涛累计获得28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完成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10项重大科技成果”。
【观点】保护地方鸡,也是一种扶贫
很少有人知道,市场上常见的鸡蛋大部分是国外品种鸡引进到国内后产下的“洋鸡蛋”,国内的地方品种鸡产下的鸡蛋,只占市场占有率的12%。
这是怎么回事呢?康相涛介绍,国内的很多地方品种鸡,生产性能低,长肉慢,产蛋量低。对于这些纯种的地方品种鸡,国家没有那么多钱去保护,民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给鸡做杂交,导致一些纯种的地方品种鸡开始灭绝。
“一个地方品种鸡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一旦灭绝就不可再生。”康相涛说,河南的地方品种鸡主要有固始鸡、卢氏鸡、淅川乌骨鸡和正阳三黄鸡等,有些地方品种鸡的生产性能低,看着是好东西,但不一定能卖到好价钱,如果政府掏钱给予纯粹保种,财政负担大,但这些地方鸡品种对于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创新、满足未来不可预见的需求来说,非常重要。
为此,康相涛和他的团队创新了分领域利用保护和地方鸡“快速平衡”育种技术。在快速提高地方鸡生产性能的同时,还可兼顾肉蛋品质,创建了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该研究项目获得了201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康相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想致富的渴望感受很真切。他认为,对待地方鸡品种,首要任务是保护,然后再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品牌和一个可持续的产业,最终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在他的提议下,国内有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开始尝试“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地方鸡品种。比如,在一些保种区域内,不让农户对地方鸡进行杂交,而是由企业挑选一部分农户,免费给他们发放鸡苗进行散养,等到鸡长大后,企业出高价回收。这样一来,地方品种鸡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农户也能获得较高收益。
他说,保护地方鸡品种,应该做好规划,既要在该品种的产生地保种,又要进行异地保种。比如河南农业大学把一些地方鸡品种带到郑州的家禽种质资源场保护并定期从原产地更换,这样能避免一旦发生禽流感疫情造成某个地方鸡品种被全部“封杀”导致灭种。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中原学者”康相涛 :把卢氏绿壳蛋变成“金蛋” 带动成千上万农民致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mszx/71300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