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26 13:0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朝鲜境内为人所知的八大志愿军烈士陵园(桧仓、云山、价川、长津湖、开城、上甘岭、金城、新安州),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其中,毛岸英所在的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媒体报道说,所有墓旁都种有一株当年从中国移植的东北黑松。
而散建在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陵墓群更是难以计数。以曹家麟所在的67军为例,修建陵墓373处,设墓碑19980块。
寻亲、祭奠
60年间,鲜有烈士的亲属踏访过这些当年用高标准建立起来的异国陵园,即便是国内陵园,到了最近几年,来的亲属才慢慢多了起来。他们根本不知道亲人葬身何处。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荣珍对于父亲张明钦是生是死甚至都不知道。直到1980年,父亲所在部队将一份革命烈士证明书和45元抚恤金寄到她手里,那一年她42岁。
从此,这位志愿军第66军团参谋长的女儿,便开始了寻找父亲墓地的旅程。“这些年,她几乎找遍了父亲生前的战友,但战友们都说,他们也不知道埋在哪,只知道遗体回国了。”张荣珍的女儿李四文说,自打她记事,她母亲就一直在找她姥爷。
等到2010年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看到父亲的墓碑时,张荣珍已年逾古稀。透过模糊的碑文,女儿才知道了父亲的死因:突破三八线战役时,双脚冻成重伤,仍亲自负责通讯联络,不幸操劳过度而死。
“她当时哭得撕心裂肺:爸爸,我来看你了。你看看我啊,你的女儿来了。”帮助张荣珍寻亲的沈阳媒体人伏桂明回忆。
2008年,伏桂明在一次偶然采访中得知,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的123名烈士中,仍有53名烈士从来没有家属祭拜过,他决定为这些烈士寻亲。
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004年时,264名烈士中还有147人的家属从未来过。
在赤壁市抗美援朝烈士墓群,甚至建成五十多年里无人祭拜。许立君从小在里头玩耍,只有小孩有个头疼脑热,村里老人才会到这里烧香祈福。他们说,这些孤魂是“好人”。
赤壁烈士寻亲的主力也在民间。余发海是赤壁的一位老民警,从2005年开始为烈士寻亲。在他看来寻亲最难的原因,是部队都解散了。
“142名烈士涉及24个省118个县31个军的部队。”余发海说,9年间,他最终通过各大军区和省的档案馆找到了110位家属。
伏桂明面临着类似的困难,“60年的变化太大了,地址基本上都变了”。
张荣珍算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而对于绝大多数烈士亲属来说,他们可能有生之年,连掬一把亲人坟土的机会都没有。
每当夜深人静,康明想念父亲的时候,会打开一副标有朝鲜各个烈士陵园的卫星云图,这是他多年寻父的结晶。“志愿军陵墓一般都在葬在战场附近,坟包都比较大。”康明这样描述他发现的规律,但是查找父亲坟墓的过程却并不顺利。
江原道铁原郡朔字152坟墓1号,当年康致中阵亡通知书上写的埋葬地。康明从父亲战友口中得知,陵园有六角纪念亭,亭中纪念碑上刻有挽联和祭文,“墓地后边就是甘水峰”。
康明以甘水峰作为圆心向外放射搜寻。所有的疑似墓地均有标注,再逐一核对,终于在距离甘水峰336米处,找到了一处疑似152坟墓的地方。但在去年,他经多方打听,父亲早就被合葬了,位于江原道铁原郡上马山里青云洞,墓碑上未刻姓名。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朝方开始对分散在各地的志愿军墓地进行迁移合葬,现在朝鲜的志愿军墓地约一百余座。这些墓地中,单坟少,合葬居多,有名有姓的墓碑少,无名烈士的墓碑多。
多次跟朝方联系未果后,2013年8月1日,康明和几位志愿军后代来到三八线战场的韩国一侧,对着父亲牺牲的方向,作揖叩首,念起祭文:
父亲啊!我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学会叫你一声“爸爸”你就永远地走了,可我跪求您:“爸爸,下辈子您还做我的父亲”!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找到父亲埋葬地。很多烈士后代会退而求其次,前往父辈的牺牲地进行祭拜。
能够踏上朝鲜扫墓的少之又少。李家发,是一位黄继光式的英雄团长。1954年,李家发的父亲曾随贺龙元帅去朝鲜扫墓,并受到金日成的接见,但从此李家人再没去过。
能够再回一次朝鲜,成为李家人最大的心愿。“我妈临终前嘱咐我:将来去朝鲜,记得从妈妈的坟上弄一把土,撒到哥哥坟上,代表妈妈抚摸他。也从哥哥的坟上弄一把土回来,撒在我坟头上,代表我拥抱他。”李家发的妹妹李家英回忆。
2004年,李家英在父亲战友的帮助下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但最终却因为朝方搞错了地方没能去成墓地。回来后,李家英觉得愧对母亲,写了首诗:
“英雄凯旋回祖国,妈妈倚门盼儿归;英灵回到家,妈妈摆上饭和茶,含泪带笑把手拉;问他在朝可想家,问他梦里可见妈,问他可饿可累了,哥哥含泪把头点,可惜没说一句话……”
2009年再去,墓地找是找到了,但李家英发现哥哥的墓地变了,“纪念亭没了,墓碑也没了,24块墓只有一个墓碑,而且是韩文。”
朝方人员解释说,这里的确是他哥哥的墓,共合葬了1080人。听说1958年之后,从未有中国人到过这里,双膝下跪的李家英随即给其他哥哥也念叨两句:“24座大墓,你们1080个人都是我的哥,哥哥啊,你们在天之灵一起快跟随妹妹回祖国,回到母亲身边。”
志愿军陵园不完全分布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葬有包括邱少云、黄继光在内的志愿军烈士遗骸123具,现加入韩国坡州送回的437具。
归根的念想
李家发牺牲那年19岁,在朝鲜战场牺牲的18万年轻人中,许多人都跟李家发一样,没有结婚,没有子嗣。“很多士兵牺牲前对战友说:你不能死,你要活着回国,结婚后多生几个娃娃,让他们在清明节到我坟前看看。”长期采访志愿军老兵的记者关捷说。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家书中,志愿军战士从未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惧。1952年10月,李家发给家里写了最后一封信,希望他的父母能够多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你们不要担心我,请在喜报上看到我的名字吧。”
死亡最初带给烈士家人的除了伤痛,也有无尽的荣誉和责任。在去朝鲜扫墓回来的路上,李父对一道去的黄继光母亲说:“我们要继承儿子的遗志,搞好家乡建设,回去修好塘坝修好路,菜籽满山流。”
《探访志愿军归葬地:坟前杂草一茬茬少有亲人踏足(2)》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shwx/1361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