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

探访志愿军归葬地:坟前杂草一茬茬少有亲人踏足(3)

[摘要]1953年,国家曾给安徽南陵拨了一笔可观的费用,用于修建李家发纪念馆和纪念碑,但是那年南陵发大水,地方官员跟李父商量:“你家儿子牺牲不就是为了人民吗?能不能把这笔钱先用到人民头上,等县里有钱了建纪念馆也...

  1953年,国家曾给安徽南陵拨了一笔可观的费用,用于修建李家发纪念馆和纪念碑,但是那年南陵发大水,地方官员跟李父商量:“你家儿子牺牲不就是为了人民吗?能不能把这笔钱先用到人民头上,等县里有钱了建纪念馆也不迟。”李父当即同意。

  一个跟黄继光齐名的一级战斗英雄,就此消失在公众视线里。直到40年后,1992年,地方政府才给李家发立了一块碑,而纪念馆,是妹妹李家英自掏腰包建的。

  如今宽阔肃静的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曾经是个脏乱差的所在。“周围民房和小工厂很多,门口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附近一位居民说。

  2003年,辽宁省一家官办慈善机构发起了修缮陵园的募捐活动。沈阳铁西区一所学校,学生多是下岗职工子女,最少的捐1分钱,最多的20元,500多名师生捐了900多元。

  赤壁志愿军墓群的修缮,同样靠募款。余发海回忆,他负责上门跟企业筹款,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跟在后边收钱。许立君记得,2003年赤壁市曾拨款40万想要修缮陵园,但最终钱被用作修建镇里的街面。

  早在1999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就打算给18万牺牲的烈士建一个碑林,家属可以在那看名字,也可以在那拜祭,但馆长马骥说,这么多年,一直受限于资金限制,未能建成

  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最近一次大修,集中在2010年前后,当时红色旅游正在全国渐成风潮。2009年,沈阳市投入2225万,要将陵园打造成一个“国家级的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最后的设计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基础设施当时一片空白,所以大部分钱都花在这上头了,最后花在核心设计上的钱凤毛麟角。”一位参与施工的工程人员说。

  为了省钱,方案因此几易其稿。这位工程人员说,陵园原本有个设计:在陵园门口建五个巨型的几何体雕塑,代表五大战役。但因经费紧张,最后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1950、1953,这是志愿军入朝和战争结束的年份。

  国内其他几处志愿军陵园面貌也堪忧。丹东振兴区烈士陵园四周被低矮破旧的民房包围。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顶部,原本有两个用于展示的小屋,一直被废弃的杂物占据。

  随着烈士后代渐渐老去,加上异地扫墓的不便,不少家属开始萌生把烈士陵墓迁回老家的念头。段卫宇曾经想把父亲段继衡的坟墓从赤壁迁回湖南老家,这遭到赤壁民政部门的反对。“迁走一家就会有第二家,赤壁市政府脸上无光啊。”余发海分析说。

  每当有家属动议迁墓故乡,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孙大力的态度同样坚决:“我们不出不进。”

  对于将志愿军遗骸悉数迁回国内的想法,只在李家英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会就又消失了。“这种想法不太现实,我们如果把这些墓都迁回来,朝鲜会怎么想?”她说,最大的希望就是日后每个志愿军烈士亲属能够自由进出朝鲜扫墓。

  沈阳的陵园里仍躺着许多空坟。陵园一位工作人员说,都是建园时建的,因为不是所有团以上干部都运回来,所以一直空着。

  康明期待着,有一天父亲的遗骸能运回来,哪怕是衣冠冢也行。

  “在朝鲜,如果能跟战友们葬在一起,父亲也不会孤单。”他说,19团的许多人本来可以撤退,但看到康团长被炸死之后,好多兄弟一边往前冲,一边高喊:“为康团长报仇”。


豫都网微信

《探访志愿军归葬地:坟前杂草一茬茬少有亲人踏足(3)》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yuduxx.com/shwx/1361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